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宝华 《山东教育》2012,(Z4):101-102
科学课可以"乱"一点许多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总要给学生定下许多规矩,如上课要坐端正,要举手发言,不准乱动等等。是的,对小学生进行常规规范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因为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很重要。而我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在接手新班时,却总会给我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科学课堂上可以"乱"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所说的"乱"是科学的"乱",这种乱一定要能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积极思考、发问创造一种很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没有拘束,感觉不到压抑,思维就自然变得天马行空。长此下去,这种不守规矩的"乱"的课堂,能够养育的是一种不愿  相似文献   

2.
许多教师喜欢给学生定规矩,如上课要坐端正,举手发言,不准乱动,等等。但我认为:科学课堂可以"乱"一点。我所说的"乱",是指课堂要能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发问创造一种很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没有拘束,感觉不到压抑,思维就自然得以活跃,长此下去,这种不守规矩的"乱"的课堂,培育的是不愿循规蹈矩的思想和创造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多样、丰富的情境和问题,有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让老师始料不及,这就使得执教老师预设的教学计划因课堂的"节外生枝"而打乱。本文结合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对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活用生成性资源,还学生一个灵魂的课堂,做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郑世宝 《考试周刊》2013,(26):84-84
<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关注的是整个教学流程围绕自己的"预设"铺展开来,对学生"对上路子"、近乎"标准"的回答总是津津乐道,却很少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害怕乱了"套数"。  相似文献   

5.
所谓"动态生成性教学",指在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现实中"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课堂的点睛之笔。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凸现、全面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新型学  相似文献   

6.
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已成为每个教师不断攀登的高峰。我们要主动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让生成成为一种习惯,敞开教师包容的心胸,展示教师足够的智慧,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课堂的"精彩"。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理念来完成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获取  相似文献   

7.
"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预设教学内容,有效捕捉教学意外,质疑探究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个性化、多元解读文本,从而促进课堂生成,利用课堂生成,不断演绎课堂的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预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所谓"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预设课堂与生成性的课堂矛盾与平衡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法完全预设学生的操  相似文献   

9.
郑潇潇 《快乐阅读》2012,(15):68-69
一个互动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精心预设,教师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融入课堂,才能走进有效的"生成"境界。但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生成",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惟有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完善,才会有"节外生枝",才会有"灵光一现",才会有"瞬间"的精彩,而课堂也因为这些瞬间的生成而更精彩。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然而,纵观我们身边的生成性课堂,许多教师曲解了生成,往往就事论事,随声附和。于是,学生"沸腾"了,文本"架空"了,生成变成一种嘈杂、一串泡影。实际上真正"有效动态生成"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总目标对生成内容进行合理地扬弃,使得课堂既不拘泥于原定的教育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发展。"有效生成"究竟有什么规律可循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资源"一词越来越多地跃人教师的视野,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课堂生成资源是在课堂中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生成的,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如何敏锐地捕捉、把握、取舍和合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高效课堂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高效课堂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传统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好苦,学生学得好累。新课程理念认为,光有"预设"没有"生成"是不够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呆板缺憾。要"预设"  相似文献   

13.
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实践证明: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  相似文献   

14.
一、新课堂动态生成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相似文献   

15.
冯宜荣 《家教世界》2012,(18):57-58
三动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主要途径有:一、在教师的语言表情中生成二、在"问"中生成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敢问。2、创设多种"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善问首先我们教师可创设课堂活动情境。其次我们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3、通过鼓励,引导学生勤问、追问、不耻下问三、在"做"中生成1、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引导"做"2、在家庭小实验中引导"做"。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王尚文先生在《"入侵"与"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的一些资源因素进行巧妙把握,充分关注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是教师预设的课堂,也是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在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精心预设之外的各种"意外"——课堂即时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  相似文献   

18.
董云 《甘肃教育》2014,(22):47-47
正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语文课堂的生机在于巧妙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师只有进行艺术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不管语文教师在预设时有多么严谨到位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语文课堂的可能性的生成,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许多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  相似文献   

19.
<正>生成课堂的一个外显特征是教师选择一种恰当的启动模式后,教学接力棒就交给了学生。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相互交流、观点碰撞。而教师通过互联与聚焦这两大抓手有效调控课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生成课堂上,教师不是不作为,学生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作用一是把握大方向、"推波助澜",二是精讲点讲补讲、强化提升。对于生成语文课堂,一知半解的教师容易理解为生成课堂就是热闹课堂,片面认为学生热闹一番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其实生成课堂研究者早已注意到这一问题,于是摸索实践出了生成课堂的两大抓  相似文献   

20.
<正>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已成为每个教师不断攀登的目标。我们要主动构建生成性课堂教学,让生成成为一种习惯,敞开教师包容的心胸,展示教师足够的智慧,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课堂的"精彩"。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理念来完成课堂教学,着力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