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清"报业兴国"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救国思想,它滥觞于林则徐的利用外报思想,后历经王韬、郑观应、梁启超、严复等人丰富完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这一思想是以报刊功能为逻辑起点,以报纸求通、启智国兴为思想轴心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对于报刊活动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其重要的报刊思想大约有以下几点:报刊可以"去塞求通","有益于国事";报刊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报刊是政府之监督者,国民之向导者;办好报纸要坚持的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迅而速"。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近代俄日两国在东北的中文办报活动,总结其中文报业活动的特点。俄日报人以本国政府为后盾,以近代报刊为手段,其所办报纸强烈的政治性以及与本国侵略势力命运的同步性,是区别于西方在华中文报刊的显著特色。通过对于俄日中文报业的梳理和总结,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俄日两国利用中文报纸达到其侵略目的的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决定了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其新闻思想的演进也被打上了社会变迁的时代烙印。媒介(报刊)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下,与政治舆论环境的建构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通过研究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论著来对他的报刊角色观进行分析,并尝试总结梁启超报刊角色观演变的深层动因以及其对梁启超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一、梁启超的报章体的形成过程近代报刊上政论地位的确立,正是从梁启超等人主办的维新派报刊(以《时务报》为其代表)开始的,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国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高涨,以此为契机,变法维新思想很快在中上层官吏和众多士大夫中得到广泛传播,变法维新运动逐渐达到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利用报纸宣传自己的变法维新主张。梁启超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政论文体,这种文体足以代表近代报刊史上文体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称报章体(由于人们推崇梁启超,这种文体又叫做"时务体",或"新民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第一份外报——《蜜蜂华报》的历史坐标□程曼丽对于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者来说,《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是一份极为特殊的报纸。其特殊性就在于,首先,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开中国近代报业之先河;其次,它是洋人在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7.
香港报业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不少的近代报刊,就是从香港创办起来的.可以说,香港的报业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孕育下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是像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华早报>)西文报纸在香港报界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像<明报>这样的中文报纸也深受西方文明和新闻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团元 《新闻前哨》2009,(1):74-75,80
今年,是梁启超(1873--1929)逝世80周年。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在他56岁的人生中,就有27年的新闻实践。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就有29家。为此,本刊特发表此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9.
官国雄 《传媒》2001,(3):38-41
清代末年,地处内陆的四川受沿海新思潮的影响,开始改变闭塞的状况,出现了近代报业。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后,四川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省新创报刊约150余家。这些报刊,尽管政治倾向各有不同,但多数还是以批判封建专制、宣传民主政治、提高自由平等为宗旨。同时也出现了像吴虞、蒲殿俊这样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报刊活动家。蒲殿俊首先是一个政治人物,报刊乃是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手段。吴虞却不是积极的革命活动家,一生主要经历是办报和教书。 一、成都言新学之最先者 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是与中国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0.
报纸"大众化"是近代独立报人成舍我的毕生追求,其在报业实践中立足民众,保持无党无派超然姿态,以唤起大众为使命,采取"小报大办"的方针,博采众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其女成露茜秉承父风,以"多元"、"另类"的新报业追求,坚持不媚官、不媚金、不媚俗的独立新闻风格,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的发声与权益,使报纸大众化继续深化。成舍我父女对报业的独特追求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当代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盖源源 《新闻前哨》2005,(12):13-14
一、主流报刊的界定 主流报刊以1785年创刊的《泰晤士报》和1850年创刊的《纽约时报》最为典型。在世界新闻史上,此类报刊又被称为独立报纸、高级报纸或庄重报纸,还未有严格的定义。其中独立报纸是相对政党报刊而言,特指其在经济、言论倾向和政治立场上是独立的。高级报纸或庄重报纸是相对庸俗的大众报纸或黄色报纸而言,特指其在内容上是严肃的、版面上是端庄的。本文所提出的“主流报刊”主要针对当前中国报业可能的创新之道,因此这一概念既是源自世界新闻史中此类型报刊的共性,也要考虑我国当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其新闻思想对后世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仍可作为一种标尺,为当下报纸存在的问题提供反思的依据。笔者仅以其衡量报纸的四条标准为准绳,并以当下主流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下报纸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一、报纸同质化报纸的同质化现象主要指报道内容和形式趋同。众所周知,我国各个报纸的新闻资源主要由新华社通  相似文献   

13.
机关报作为我国的主流报纸,即使是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晚报、都市报不断挤占市场份额的形势下,它因其特有的性质、使命和背景,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其他报纸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应该看到,在报业竞争中机关报发行不断下滑毕竟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何在?出路又在哪里?应成为各级机关报从业人员认真思索的问题。公费市场——消费结构上的矛盾随着改革深化而日益显现订阅报刊是一种文化消费。长期以来,机关报订阅是靠公费来支撑的,随着  相似文献   

14.
报业集团作为经营报业的企业集团,其经济组织的特性日益突现.报业集团是以报纸为基础组建的,但它又超然于报纸之上,是文化产业组织.其经营的广度、追求的目标、承担的使命,都出现了转折性变化.报纸管理层面只承担办好报纸,达到影响力目标(社会影响和广告收益)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化报刊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而产生的。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来华办报,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对史学、文学、哲学、佛学、图书馆学及辨伪学的研究多有建树,且著述等身。先生是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其报刊思想之丰富,报刊实践之广泛,论述之深刻,影响之深远,几乎无人出其右。本文论述了梁先生报刊思想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其报刊思想内容和实践活动进行了重温。  相似文献   

17.
新闻文摘     
香港报刊概况香港报业在中国报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857年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第一家单张报纸,两面印刷的近代中文报纸。1858年11月创刊的《中外新报》是第一家用铅字排印的中文报纸。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是1900年在香港创刊的。据统计,至1992年底,香港注册出版的报纸共67种(包括四家英文报纸以及停刊而没有取消注册的)。每日发行的有中文报纸23家,其中有16家为综合性报纸,有3家为财经性报纸,其他则为娱乐性报纸。此外,还有23家每周只出版两次的关于跑马、博…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化报刊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而产生的.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来华办报,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  相似文献   

19.
中英近代报业发展呈现不同模式.英国近代报业的起源发生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一种内生型报业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形态的报刊出现并非是内生的,而具有外生性.西方现代早期报业的出现是文化转型的结果;而中国近代报业的出现则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文化碰撞的结果.中英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异同,革命战争在中西报业发展中都起到刺激推动作用,而新闻出版管制的存在则均制约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贺 《新闻传播》2012,(4):52-53
社会属性指报纸自身所具备的为民所用的属性,报业社会属性的发展意即报刊逐步大众化的历史过程。本文在民国初期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简要回溯中,以社会舆论发泄之口的开启、社会新闻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报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这三点为提挈之节,探究中国报业的社会属性是如何在繁复的历史帽盖下生根发芽、一路向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