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集邮”?“集邮”从字面上解释意即“收集邮票”,收集邮票做什么?一般是满足收藏癖好或怡情益智,培养正当的休闲娱乐,或会友共赏,发展人际关系。如同学中有人集邮,影响所及,大家跟着集,或同事朋友之间亦是如此感染,这在物质较缺乏,休闲娱乐不足的年代,确是一个非常实惠的嗜好。但集邮也是一个花费很大的娱乐,没有多一点的经济来源,也是玩不起的,因为每一个对集邮发生兴趣的邮迷,无不梦想拥有较好、较珍贵的邮票。这种欲望无时无刻不在脑中盘旋,但却不容易如愿,除非你家财万贯,可以尽情地花大钱购买珍贵邮票。否则,尽管你喜爱邮票的热情在燃烧,望着珍贵邮票却只好看着流口水,到最后总是失望地停下来或暂时离开集邮,因为实在玩不下去了。这就是“集邮”收集邮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洪忠基 《集邮博览》2012,(10):48-49
为各种会议的举行而发行的邮票,是纪念邮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前,“会议邮票”占有很大的比例。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会议题材的邮票在“纪”字头邮票中有18套,“文”宇邮票中有两套,编号邮票中有一套,J票中有25套,分别占纪票的14.5%.占J票的13.5%。  相似文献   

3.
《中国集邮》2001,(9):35-35
邮市好比一个大舞台,每种邮票就像一个个演员,无论是主要演员还是一般群众演员,都有轮流上台表演的机会,只不过主要演员上台表演的机会和时间比一般群众演员多些而已。一出戏基本上可分为序幕、展开、高潮、结局几个阶段,而邮市庄家炒作某种邮票一般也可分成几个阶段,悄悄地吸货期间可视为刚刚拉开序幕,邮票价格缓步推高好比是“戏”已慢慢展开,一旦庄家吸足筹码,开始连续拉升邮价,表明这出戏已完全进入高潮阶段,邮市散户投资应格外提高警惕,此时离庄家派发已为期不远,因为一出戏的高潮过后便是结局。散户投资在邮票投资中应坚决回避一些高潮已过、即将曲终人散的所谓强势“热门”邮票,重点关注的应该是那种刚刚拉开序幕、尚未进入拉升高潮的邮票,这种邮票的上涨空间最大,能为你带来可观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法国在今年1月23日发行生肖系列的第2套——狗年邮票小版张(见封面图),再次引起法国公众和世界各地集邮的浓厚兴趣。曾在去年为法国鸡年邮票题写中书法的旅法华人艺术家李中耀,这次不仅是生肖纪年中书法的执笔,而且还成了邮票设计。他用酣畅淋漓的中国水墨画绘出了法国的下山猎犬。使这套法国邮票具有浓郁的中国气息。他的姓氏“Li”用红色小字标记在邮票左下角。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 “个性化邮票”这个新鲜事成了邮票发行部门和使用者的亮点。但如何理解“个性化”和“邮票”之间的关系,有值得商榷之处。按称谓,“个性化”应在“邮票”之中,此命名是贴切的。但纵观各国(地区)  相似文献   

6.
陈耀明 《中国集邮》2001,20(7):39-39
《聊斋志异(第一组)》,以硕大的票幅,精美的画面,为我国古典文学系列邮票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很受邮迷的喜爱。《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是山东淄川人,字留仙,自号“柳泉先生”,世人称他为“聊斋先生”,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255120洪山邮政支局)。此套邮票发行后,蒲家庄便成了邮迷们趋之若骛的“原地”了。但是,邮人们多有不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311604)也是&;lt;聊斋志异&;gt;邮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地。  相似文献   

7.
《上海集邮》2008,(9):9-9
2008-14T海峡西岸建设 -1闽江胜景 福建福州6月18日,省政府和邮政集团公司主办的邮票、邮资封首发式在福州金山展览城(主会场)、东街口(分会场)举行。同时举行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邮票珍品展和省现代集邮展览(至20日)。呼振源在现场签名。  相似文献   

8.
“马踏飞燕”在集邮界可说是尽人皆知了。它的形象最初见于国家邮电部1973年11月20日发行的《出土文物》邮票(编号66—77)第6枚(71),称为“马超龙雀”(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1989版,中国集邮出版社)。同样是这枚邮票,而在199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标注的名称是“铜奔马”。1997年1月1日原  相似文献   

9.
先从非手绘的一本小本票说起:我在《淘宝网》上,发现有人出让李印清签名的《邮票设计家作品展览》小本票,它是1988年由北京邮票厂印刷、齐齐哈尔市邮票公司发行的,内页为8枚《教师节》邮票。封面上李印清的自画像,非常幽默(图1),他胖脸绯红,眼镜滑落,头戴“博士帽”——居然是1枚齿孔格格棱棱的“方寸”邮票。我并不认识李先生,但欣赏他的敬业与自嘲,赶紧就把小本票网购来了。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对齿孔特征的甄别,确认两件普东二50000元票的“新版铭”.均系“行家里手”利用带左边纸的前排真票加盖伪版铭造假。从而否定了自己之前据此作出的“普东二有水印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是1950年8月”,及“50000元邮票可能是最早发行的普东二有水印邮票”的推论。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自1971年起每年都发行圣诞邮票。全套4枚的1992年版圣诞邮票,设计颇佳。爱尔兰邮政当局为促销这套邮票,特地将其中1枚面值28便士(爱尔兰币)的邮票,单独印成一个13枚的全张(见图),并在新邮报导中宣传说:“买一打,送一枚”,即是说,买整张13枚邮票,只需付12枚的钱。但这套邮票中的另外3  相似文献   

12.
去年9月29日,法国为纪念2004年的“邮票沙龙”活动发行小张邮票。浪漫的法国人继世界杯的足球邮票、情人节的心形邮票等颇具观赏效应的创新后,又借这套邮票的选题《法国公园》再出奇招,不但把著名的秀蒙丘、卢森堡两座公园的景包一同展示在邮票上,而且通过边纸上沿的异形,以及左、右各两条对称的垂直折痕线,为公园营造了“大门”,可随意开启半扇独赏一园,也可平铺后大门洞开而两园同赏,或呈半启半关状欣赏(右图)。  相似文献   

13.
1980年J59《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小版张的发行,开创了我国“小版张印刷”邮票的先河。在《集邮》杂志1997年第9期的新邮预报中,《黄山》、《天坛》两套邮票均注明“为小版张印刷”。同是小版张印刷,《黄山》是小版张,《天坛》却是一般小型邮局全张。这说明,“小版张”一定是“小版张印刷”邮票,但“小版张印刷”邮票却不一定是“小版张”。本就是对这种“小版张印刷”邮票进行探讨分类。  相似文献   

14.
邮票的齿孔     
所谓邮票的齿孔,即各枚邮票撕开后,邮票边缘凸出的部分称为“齿”,凹进去的部分称为“孔”,合起来称为“齿孔”。1840年5月,“黑便士”邮票面世时,邮票是没有齿孔的。出售邮票时只能用剪刀或用刀将邮票剪开或裁开。1854年1月,英国首先正式发行了打有齿孔的邮票,使邮票可以方便地撕开。可见,齿孔是为了方便邮票使用而诞生的。但是,由于齿孔的形状、齿与齿(或孔与孔)之间的距离等不相同,齿孔很快就成为集邮研究邮票的重要内容之一了。齿孔的形状一般是圆形的(见图1),但不是惟一的。齿孔的形状种类很多,如点线齿、直线齿、斜形齿、方孔齿等。齿孔也有疏有密,为了表达各种邮票的齿孔情况,统一用“齿孔度数”来表示,即在20毫米的长度内有多少个齿和孔的数量来表示。  相似文献   

15.
谭世光 《收藏》2009,(11):131-131
在数以千计的《掷铁饼者》邮票中,其样票和错体票发现较少,故很难收集。笔者有幸集得几枚,现介绍如下。 《掷铁饼者》邮票样票种类较多,有“票样”(即样票specimen,是新邮票分发给有关部门备案、备查验或供宣传部门用的样品),有“色样”(与邮票成品颜色不同的原版印样),还有“母样”(雕刻版邮票原版第一次打印出的邮票图样)等。  相似文献   

16.
河南安阳邮局曾以有框波纹戳盖在台湾来信的邮票上,同时盖用“邮票完好”副戳。但也有误用的,如附图为香港回归日寄安阳实寄封上所贴香港过渡邮票,盖有红色49×18mm有框波纹戳和“邮票完好”戳。推测是邮政人员误以为此封为台湾来信,因为此封贴有台湾常用的航空标签,封背并有寄件人的台湾地址。  相似文献   

17.
立健 《上海集邮》2001,(7):38-39
附捐邮票(Surtax stamp),也叫“附加值邮票”,即在邮票发售时,除收取邮资外,还附加收取其他款项,这些款项大多用于救济或资助社会福利活动,也有用作补贴邮政收入的,因此又有“慈善邮票”(Charity stamp)或“福利邮票”之称,国外(尤其美国)还有称之为“准邮政邮票”(Semi-postal stamp)的,这是取其出售值中仅有一部分用于邮政之意。另外,还有一些收集往往又称附捐邮票为“B Set”(B套票),这是因为斯科特目录把各国和各地区发行的附捐邮票,单独抽出。  相似文献   

18.
邮票设计的“电脑”与“人脑”之争,是当前集邮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看待电脑设计的邮票?有人认为:从目前已发行的电脑设计邮票来看,画面呆板,缺乏神采;采用电脑设计邮票是“愚人”和“懒人”的办法,绝对不宜提倡。笔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9.
有齿明信片     
郭润康 《上海集邮》2002,(6):25-25,28
江西南昌吴法金同志热中集邮资料的收集,特别重视绝版的早期邮书、邮刊,不惜重金以求。他还收集名家的签名封加以珍藏,作为纪念。今年3月,他作“马泰新”之旅,每到一地都寄来封、片,告之行踪,主要还在于丰富收件人的收藏,或让我欣赏外国邮票。  相似文献   

20.
“史无前例”时期,自我“革命”掉此前收藏的清代和民国邮票,仅留存一些解放区和新中国邮票。1984年,在整理邮票时,发现一枚民国印花税票加盖改作金圆邮票复加盖改作“人民邮致暂作”的邮票,但在所有的邮票目录上都查找无着。经过研究,认定它是一枚未见经传的邮票,1985年写就论文,于当年全国集邮联在黄山举办的解放区邮票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并附图公开发表,后来,此票即由区票目录作为“太湖加盖”的第9种加以收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