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国的诗歌史,是中国诗人兴、观、怨、群的历史。诗言志,志,是情感、志向和怀抱。诗人以诗歌言说出他们对人生的观照和世情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诗教的功能,应当抓住孔子的《诗》论。整体地全面地剖析孔子的诗教理论,是揭示中国诗教功能的关键。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这一诗教学说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兴、观、群、怨,这是论述诗教的心理功能:诵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人的观察力(分析力)、促进人  相似文献   

3.
<正>"兴、观、群、怨"出自《论语》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句。《论语》中,这句话的含义是:《诗经》可以感发人们的意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刺不平之事。从《论语》的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知学《诗经》的许多作用。将其运用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4.
冯媛媛 《现代语文》2009,(1):150-151
在《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呜兽草木之名。’”从古至今,许多人从不同的视角对孔子“兴观群怨”说进行了不同的解渎,阐述了它在不H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由此可见,诗歌的作用可谓多矣!孔子重视诗教,不无道理,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子廓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4):77-81+89+99-100
孔子对《诗》予以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不仅要求其子孔鲤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还倡导他所有的学生都应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诠释学的视角看,《诗》不仅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诗作,而且是一部具有教化、审美、察辨、交往、修身、认知等育人功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7.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一般的客观规律,对一切学校的教学都起作用。古代教育家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相似文献   

8.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9.
诗与人生     
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君,远之事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孔子教导儿子的话,就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是学诗可以修身养性,成为有教养的人。如果我们不局限于孔子举出的“...  相似文献   

10.
屈原作品中的花卉草木新探胡鸿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读《诗经》然,读《楚辞》亦然.因为《楚辞》也有许多鸟兽草木之名.历代学者读《楚辞》也很注意其间的草木之名,又多从文学手法着眼,研究其“...  相似文献   

11.
八、“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杨伯峻:《论语译注》)这是孔子鼓励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她滋养了无数中国人。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干余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谆谆教导年轻人应学诗;1999年的一个盎然春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劝勉我们:“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断竹、续竹、飞土……”的原始时代《弹歌》到唐宋元明清的浩瀚诗海,随处都可以欣赏到“美”的鲜花。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有的古诗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古诗则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从美学角度来说,“浓妆”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往往更  相似文献   

14.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我初次真正接触《诗经》是在初中,那时学的是《采薇》。虽然只是节选的一部分,可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古青铜钟磬之音。  相似文献   

15.
从3000多年前古人的教导:“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到现如今新课标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教学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古诗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王惠玲教学具有教育性,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必须同时育人,即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德国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孔子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对于诗教,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他告诫学生伯鱼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同上)这是说,不学《诗》,就象面对高墙两眼一抹黑。他认为学诗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他还要求通过学诗增长才干,提高从政能力,不然,“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19.
孔庆萍 《学周刊C版》2014,(11):221-221
我国诗歌从源头《诗经》开始,所涉猎的范围就极为广泛.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就是中国诗可抒不平之怨,可达社会之用,可寄山水之情的思想源头.除此之外,占有很大份额的一类便是怀念诗篇,有对远行之人的思念,更有对已故之人的悼念.这类诗值得人称道,无一例外地借用了一种手法——反客为主法,收到了意犹未尽的佳妙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阐述了诗抒发情志,观察社会,结交朋友,讽谏怨刺的作用。这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其实,“文以载道”.“文”也“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点,在教材阅读教学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但是,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训练中,许多老师似乎忘记了阅读材料的这一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做题讲题上,既浪费了一些精彩的阅读资源,也难以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对许多优秀的阅读素材,发掘其“兴、观、群”(从正面教育引导出发,可以暂时放弃“怨”)的价值.应当受到重视并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