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含着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而是应该让学生眺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邀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瑚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语文素养并不单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并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它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遨游,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徐大生 《教育革新》2010,(10):39-39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开放,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在课堂中实施自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化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并不单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并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它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  相似文献   

6.
李美玲 《天津教育》2023,(34):111-1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使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达到了新高度,也让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顺应当前的教育趋势。新课程标准首次将“跨学科学习”作为语文课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致力于从语文学习方式切入,拓展语文学科的学习路径,优化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运用多学科知识从全方位、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基于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立足于广阔的学习空间与生活情境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学习,不断的让孩子懂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都应从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入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笔者做了以下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从叶圣陶到刘国正,从苏霍姆林斯到《语文课程标准》,无不把语文融入生活,无不将生活看作语文,他们虽有着不同的教育见解,但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和语文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本文就语文教学如何洋溢生活气息作一探究,以期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9.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前,大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特别是对即时作文更是感到头疼,  相似文献   

10.
褚晓君 《考试周刊》2011,(83):59-59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广大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根"。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定位: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人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耿忠良 《文教资料》2009,(32):72-74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因此,我们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乐于汲取广泛的语文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倪国泉 《现代语文》2007,(9):109-110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应该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手段,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立足课本,跳出课堂,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而要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更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实践证明:学生是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大胆鼓励学生拓展,教师要引导好课堂与文本的方向,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决定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开放课堂,两者相辅相成。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即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也就是说语文的教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和生活相通的。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过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生活、走出文本、走出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多渠道学语文,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任文娟 《小学生》2010,(12):23-24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读、自选、自悟、自创”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张泽元 《甘肃教育》2021,(5):128-129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体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多开发教学资源,重视语文课堂预设活动,优化并广泛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情景,使学生既要读,又要讲,还要动手写一写、练一练,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问题,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素养以外,还要利用学生对于语文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是大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主要人文品质的学科,不仅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还需要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潜在的学习素养开发,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学习,变被动的接受课程教材知识为主动的进行语文教材感悟,从而达到学生乐学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