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甄静 《现代语文》2010,(4):34-36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了《汉宫秋》的故事情节而又有所发展。二剧各有特色,均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
从王昭君悲剧形象看《汉宫秋》的主题思想赵凌宇《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昭君出塞”的历史题材为创作依据,并针对当时现实进行了艺术创造的不朽剧作。马致远在剧中塑造了一位容貌出众、品行高尚、外柔内刚、能为祖国安危和民族尊严而牺牲一...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昭君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传户诵,妇孺皆知。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小说和戏曲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据笔者所知,现存的古代昭君戏共有六部,分别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明代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和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清代尤侗的杂剧《吊琵琶》、薛旦的杂剧《昭君梦》和周  相似文献   

5.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故事家喻户晓,经曲作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加以谱曲写词,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艺术歌曲《昭君出塞》。它的内容丰富动人,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词曲结构严谨规整,旋律悠扬婉转,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恢弘大气和婉约凄美完美融合,运用两种乐思,勾勒出丰富、耐人寻味的旋律曲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王昭君。下面是我对演唱《昭君出塞》这首歌曲的分析与体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史书之中、前人笔下及马致远《汉宫秋》之中的昭君出塞故事相互比较,指出马致远的《汉宫秋》乃是借此故事敷衍杂剧,以抒发民族恨、故国思、爱国情,确为借古讽今的一大杰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随着时代变迁,昭君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历朝历代的昭君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可以汇集成一部昭君文学史。其中,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较大,在整个昭君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昭君出塞名扬青史,昭君村的遗址在今天的湖北兴山则有三处。通过考证汉代的郡制县志、王昭君的名字与官称及家眷状况,认为昭君出生在兴山县香溪南岸,古代的昭君村与现在的陈家湾地理位置相近。兼论《琴曲》所记昭君故事,实属杜撰。  相似文献   

9.
昭君形象出自班固《汉书》,后不断变化丰富。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当代作家郭沫若《王昭君》以及曹禺《王昭君》均因不同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对昭君形象做了大胆创新。本文通过对昭君题材历史剧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了昭君形象演变的内部原因。探讨归纳前辈作家创作历史剧的经验和方法,或许可为当下历史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课文可以演绎,名著可以演绎,历史人物可以演绎,历史故事也可以演绎,甚至是一个成语、一个俗语或是一种似乎早已被人们定性了的事物,都可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也都可以在作文中进行充分的演绎,从而使作文有所创新。一、改造式演绎改造不是照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些内容适当加以修改或变更,使之适合新主题的需要。从内容和范围上来看,体裁可以改造,情节可以改造,甚至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改造。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成功的例子:2002年高考湖北省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改造的是“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目的是重新为王昭君塑身、定位。昭君出塞、身…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和作家个人的原因,马致远的杂剧多取材于古小说,用曲笔来反映社会现实。这里的所谓“小说”是就其广义而言的——泛指神话寓言、笔记小说、传奇话本、宗教故事、民间传说等。 《汉宫秋》是表演“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但与正史所载的昭君和亲不同,它是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和唐人《王昭君变义》的基础上,又吸取其他历史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西京杂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见。”“匈奴入朝求美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相似文献   

12.
昭君出塞是历史剧的传统题材,王昭君的命运一再被剧作家改写。本文从《汉宫秋》与《王昭君》两部剧的情节、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意义深入挖掘其命运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4.
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许多大家如郭沫若、翦伯赞、费孝通等人有深入的研究。我们重点考察王昭君及出塞和亲的美术作品:最早有汉毛延寿及历代画家画昭君的作品,可惜未见作品留存。之后,画作无数,自宋、金、明、清、近现代及日本美术界对王昭君也情有独钟。昭君出塞还大量留存民间线刻书籍插图、年画及民间工艺品中,是人们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5.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16.
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在历史上有过广泛影响,而在学术界又有争论的作品。通过学习、阅读有关资料和评论文章,我想就这部作品的主题与创作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汉宫秋》所描写的是历史上汉朝元帝时与匈奴之间的一次和亲事件,即著名的“昭君出塞”故事。  相似文献   

17.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相似文献   

18.
昭君故事历来著名,从《汉书》记载到元杂剧《汉宫秋》,昭君题材作品从简单史实演绎成通俗叙事文学,唐代《王昭君变文》是此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从文学史角度分析《王昭君变文》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代的影响,可明确《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是一个"箭垛式"的世代积累型形象。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其几部剧作进行研究,可发现其首先具有"孤雁"的民俗意象,"昭君出塞"系列剧蕴含有民间"哭嫁"的习俗,《昭君梦》和日本能乐《王昭君》则表现了"魂归"的民间俗信。王昭君戏剧形象之所以让中国乃至东亚人民喜闻乐见,与其蕴藏的浓郁民间风情、民俗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年纪很轻便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和汉元帝下令挑选宫女出塞的消息传出后,王昭君主动向管理掖庭的官吏提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昭君出塞和亲,在当时举国欢庆,人们在建筑物上刻下“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等文字来纪念这个事件。呼韩邪单于娶了汉族姑娘,更加珍惜汉匈两族的真挚友谊,封王昭君为“宁胡瘀氏”,意思是说,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就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