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玲  郭雯云 《云南档案》2011,(10):28-28
<正>2011年10月13日,盘龙区档案馆查阅大厅窗口来了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其女儿、女婿的婚姻登记材料。经工作人员了解得知,他们的女儿女婿外出办事时,不幸双双遇难。在办理女儿、女婿留下的房产等相关遗产继承时,公证处要求他们提供女儿、女婿的婚姻登记材料。我馆工作人员一边安慰他们,一边耐心地向他  相似文献   

2.
还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胡适即与他的朋友们就文学革命的问题展开了辩论。与此同时,胡适的同乡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在国內思想文化领域里树起了一面大旗。1915年年末,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两次写信给胡适,向他转达了陈独秀的约稿之意。此后,胡、陈之间有了书信往来。1916年8月,胡适写信把他的文学革命八项主张告诉给陈独秀。陈复信希望胡“切实作一改良文  相似文献   

3.
季维龙先生是大陆较早研究胡适的学之一,他有多种胡适研究论,其中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胡适译系统年目录与分类索引》(下称“索引”),另一部是与曹伯言合作编的《胡适年谱)(下称“年谱”,季维龙以其对胡适深入的研究,名闻于大陆学术界,对他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海外胡适研究会负责人,美国圣约翰大学李又宁教授的评价极恰当,好说,季“为人诚厚,治学勤谨”,季维龙对胡适研究的历程和成果,确是体现了“诚厚”,“勤谨”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原名恩润),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1895年11月5日出生于福州市,祖籍江西余江县。其父邹国珍,虽然是福建省盐务局的一名官员,但一生清贫。其母是个“大家闺秀”,但在韬奋12岁时,却失去了母爱。幼年发奋读书邹韬奋5岁开始读书,先是在家塾,后人福州工业学校。他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实业救国的工程师,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公学,韬奋从公学附小读起,一直读到大学二年级。可是他对理工缺乏兴趣,实际上他用很多时间来读文史书籍。他在大学学的是机电工程,学了一年半就学不下去了。他决定放弃工程师的前程,报考上海…  相似文献   

5.
《新闻天地》2011,(12):38-39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胡适写这首名叫《希望》的诗歌时,正是1921年,他那时的身份是海归,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作者。同时,他是一个婚龄四年,育有二子,年届三十、风度翩翩的儒雅学者。  相似文献   

6.
胡说     
《兰台世界》2007,(6X):65-65
有一次,胡适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在演讲中,他引用孔子、隈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话时,便在黑板上分别写道:“孔说”,“孟说”,“孙说”。  相似文献   

7.
1909年,胡适离开中国新公学,茫然不知所归.当时,他的家已不可救药地衰落下去.于是,他只得寄居在上海,与一帮酒肉朋友混在一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堕落下去. 中国新公学有个德国教员叫何德梅,他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这位何君能说广东话、上海话、官话.此人是个中国通,中国人的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当时的胡适就和他同居一室.何德梅常邀一帮朋友打麻将、喝酒.这样,不到两个月,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胡适全都学会了.  相似文献   

8.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夏丏尊,他在我出生的前两年就得肺病去世了。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他那离别了八年的女儿刚刚跟着我的爷爷爸爸一家老小,从遥远的四川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上海,妈妈的肚子里怀着二哥大奎。外公终于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女婿,见到了他的挚友和亲家———我的爷爷叶圣陶。此后仅仅过了三个月,外公就带着无尽的忧国忧家的惆怅,离开了那个他不喜欢可又割舍不下的人世。记不起是哪一年,我还小,一次在饭桌上吃饭,爷爷和爸爸照例喝着酒,不知怎么说起了外公,爷爷忽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连声说:“好人好人。”爸爸的眼圈也红了,只是…  相似文献   

9.
祥子 《湖北档案》2014,(3):40-42
正1935年1月,胡适应香港大学之邀,往游香港。此前,一些朋友曾经劝胡适不必前往。但胡适认为,此行不仅仅是前去接受香港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这是胡适所有35个名誉博士学位中的第一个),也是想借此机会对他从未去过的香港、两广等地的教育文化事业有所考察,所以坚持践约赴港。1月1日早9点半,胡适乘哈里森总统号船从上海起程,4日到达香港。在港停留5日,除参加授学位仪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文化界对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度沉寂的文学家的发掘,人们对散文家梁遇春的名字已经不再陌生了。但是,他在书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却依然鲜为人知。梁遇春(1906-1932)虽然过早夭折,但他已经是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由于他的散文(大都收入散文集《春醪集》和《泪与笑》中)创作,而被胡适誉为“一个极有文学兴趣与天才的少年作家”,被郁达夫誉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英国散文家兰姆的笔名)。他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深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第二年返京,在北京…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世界》2008,(7):113-113
剧情:黑社会老大李天恩(古天乐饰)在自己的丧礼之中,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他从小加入了黑社会,尽管母亲(苗可秀饰)一直劝他改邪归正,但李天恩都没有当一回事。后来,他与陈美宝(刘若英饰)一见钟情。女儿喜儿的诞生,激发了天恩潜藏的父性,为了女儿,天恩一步步洗白身份。喜儿长大了,天恩的黑社会身份却被披露,喜儿劝爸爸退出江湖,  相似文献   

12.
1946年9月22日晚,美国海军士兵在上海街头打死无辜市民一人,即臧大二子(本名臧咬成,又称臧大咬子)。战后美军士兵在上海横行不法的程度,至此臻于极顶。上海舆论大哗,至美军事法庭宣判凶手无罪后,其愤怒亦臻于极顶。抗日战争胜利初,上海市民本对美国盟军持欢迎态度,但不久就因美国士兵的胡作非为转为厌恶,又进而对美国政府持强凌弱的蛮横和国民政府的软弱自卑产生反感。兹选辑部分中美交涉此案的档案予以公布,道供研究者参考。——选编者张爱平1.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致美军驻华总部函海(1946年10月5日)查本市人力车夫臧咬成(…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1月,我应日本大学之邀再度访问日本时,东京USC会社的省酒精子小姐因我研究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史,特地将她的朋友珍藏的一枚百年前上海日本照相馆拍摄的人物照片送给我,希望能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此情真令人感动。这是一枚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摄于1892年(明治25年几月28日,照片中的宫崎滔天、宗方小太郎等当时还是二十几岁的无名小辈,十余年后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有名人物。这枚照片也是宫崎滔天第一次来华在上海留下的纪念,也许是他从此与中国结缘的开始。为宫崎等人留影的是位于福州路16号(近河南路)的“上野照相楼”,…  相似文献   

14.
康群 《档案时空》2018,(2):43-44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共走访了十户贫困户,下午5点我们走访最后一户——原药王溪二组王建忠家. 刚到王建忠家门口,女主人就热情地搬出椅子给我们坐,给我们倒茶,忙着用塘灰盖鸡屎.他家现有的两层楼房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户主王建忠是上门女婿,家中有年迈的岳母,妻子常年有病不能劳作.他31岁的儿子从20岁开始就患有精神病,女儿前年出嫁.去年,女婿因两口子发生口角自杀了,他女儿因此备受打击,患上抑郁症.  相似文献   

15.
胡适(1891年~1962年),现在多数资料这样简介:“原名胡洪骍、嗣糜,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闻名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但未提及他对新闻事业的贡献。诚然,胡适一生的成就,主要不在新闻事业,但他在创办报刊、新闻出版方面的贡献,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正>胡适,安徽绩溪人,原名洪骍,在上海求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改名为胡适,字适之,取意"适者生存"。胡适幼年在家乡私塾接受教育,他天资聪颖,11时便博览群书。胡适13岁时到上海求学,接受新式教育,由于受到梁启超等人革命思想的影响,胡适逐渐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之后,  相似文献   

17.
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1910年,他考取清华学堂第二批直接出洋的留美官费生。闻一多比胡适小8岁,当胡适1917年从美国学成回国时,他刚刚从清华学校中等科升入高等科。因此,说起来他们虽然是清华校友,但这种年龄上的差异把他们划成了两代人。胡适年纪稍长,可毕竟属于上一辈,在五四时代已成为先生,而闻一多在五四时代还是个青年学生。不过,闻一多对胡适并不陌生,因为胡适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者之一,而且其《尝试集》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集。共同的兴趣,缩短了两人的距离。1921年3月11日,闻一多在《清华周刊》发表过一篇题为《敬告落伍的诗家》的文章,极力反对学校的复古空气,把热衷于写古诗的人称作“落伍的诗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一位在政治上偏右的自由主义者,他虽然不赞成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但更不赞成革命,他对孙中山的革命政策就不赞成,更不赞成共产党的革命路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斗争中,蒋介石一直希望拉拢胡适,为己所用,曾有意请胡适组织一个政党并参加政府.胡适于1946年7月5日回到国内,9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出席了为中共和民盟抵制的"制宪"国民大会.  相似文献   

19.
脚踝之痛     
不管他或她是否打篮球,我希望他(她)能有比我更健康的踝部,拥有比我妻子更健康的膝部。——女儿降生前,姚明接受福克斯电台采访时许下的心愿  相似文献   

20.
一 1910年8月,胡适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第二批公费留美生,赴美求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不久结识了在纽约学习美术的康乃尔大学地质系教授的女儿魏莲斯小姐.然而与生俱来的负罪感使他的"雷池"之越倍感沉重.在与魏莲斯交往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便如实向对方交待了自己在故乡已订婚的事实.当魏莲斯问:"如果你的见解与父母家人的见解格格不入,你是容忍迁就以求安达,还是与父母家人各行其是?"胡适毫不含糊地回答:"容忍迁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