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康德的艺术理论建立在其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综合康德对艺术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一句话:艺术是天才凭借创造性想像力建构审美意象或审美理念的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简言之,艺术是主体创造心理因素的自由游戏.在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中,想象力、知性力、理性力和鉴赏力发挥各自功能,处于一种整体性的合目的自由的协调状态,主体产生美的愉悦之情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2.
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康德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天才问题。他扬弃了前人的神秘解说,认为天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其根本心理基础是知解力约束下的想象力,而独创性和典范性则是其两大基本特征。康德还第一次将天才与鉴赏联系起来,把鉴赏力视为天才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并以作品为中介,讨论天才与鉴赏力在主体心态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何谓艺术作品的规定,是西方美学探讨的重要问题。康德从主体论美学出发,把艺术作品规定为天才的作品,从而形成了他的天才论的艺术观。与康德不同,海德格尔基于存在论,揭示了艺术作品对艺术的敞开,以及存在及其对艺术作品的规定,从而克服了康德主体论美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就力图为艺术作品寻求某种规定而言,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仍然具有某些形而上学的残余,但他的形而上学与一般的形而上学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艺术天才理论是康德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判断力批判》一文中,在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演绎时,康德提出了“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继而对天才进行了论述。康德讨论的天才是指某些人具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为艺术制定法规,使艺术得以现实地产牛.  相似文献   

5.
艺术天才理论是康德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判断力批判》一文中,在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演绎时,康德提出了"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1],继而对天才进行了论述。康德讨论的天才是指某些人具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为艺术制定法规,使艺术得以现实地产生。  相似文献   

6.
纵观西方美学史,真正的审美意象理论的提出,应该自康德开始。 康德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审美意象的主体性、超越性和非理性的特征。在《判断力批判》的第49节里,康德将审美意象界定为构成艺术天才的某种独特的“心意能力”。康德说,艺术天才就是“表达审美意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突出人的理性,强调主体的作用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认为美学主要是考察主体的情感,主要是考察主体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美与事物的内容无关,完全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主观心态。没有主体的情感,任何事物就无所谓美;崇高与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天才是审美主体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9.
康德对天才的论述,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某些理论成果,另一面又独辟蹊径,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通过对美的分析,揭示出艺术的特征,进而再揭示出创造艺术的主体——天才的特殊性。尤为可贵的是,康德在自己的哲学构架中,着重探讨了天才的心理特征,其中某些论述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康德崇高美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崇高的内涵来看 ,康德把崇高分为客体的崇高、客体表象的崇高和心意情调的崇高 ,揭示了崇高作为审美范畴和审美客体的客观性 ,弘扬了崇高的主体性。从崇高的根源来看 ,康德把崇高的根源归因于主体的内部机能 ,试图克服崇高事物的巨大威力与主体恐惧心理的矛盾 ,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统一 ,不是统一于崇高事物 ,而是统一于主体的内部机能 ,从而凸出了主体的勇气、力量和自我尊严感 ,也倡导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康德还深刻地揭示了崇高的心理机制 :由崇高的事物审美感官难以把握产生痛感理性观念引导想像力自由驰骋掌握崇高的事物产生崇高感。康德的崇高理论代表了德国古典美学崇高理论的最高成就 ,为现代崇高理论的发展作了坚实铺垫。  相似文献   

11.
从康德对天才的有关论述出发,指出其天才观中有社会性内涵,通过三对二律背反的分析,进一步指出天才的自然性内涵中也包含着社会性内涵。在此基础上,将天才的社会性内涵置入康德的批判体系中加以考察,认为康德注重自然向人的生成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问题。最后,将康德的天才观放入历史的坐标中,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更为圆满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审美理念”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它的准确把握是对康德美学进行深度理解的关键。审美理念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在作为沟通知性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桥梁的审美领域中也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这里对《判断力批判》作了深入解读和思考后,对审美理念的特征、它与天才和艺术的关系及它与“美的理想”的关系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阐明审美理念对于今天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自沉展示了其美学思想的自毁性倾向。这一倾向表现在错位的“天才观”、变异的“崇高观”和误用的“解脱观”上。它源于王国维受时代环境和个体特质的制约而对康德、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改造”和“误解”上。  相似文献   

14.
个性问题也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精神问题。对人的个性的研究和探讨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当代。以解释学的眼光来探究个性问题,是个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着)立足于个性与理解之间的内在关联(系)研究个性,(奠基)开始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特别是他的天才论美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施莱尔马赫在康德天才论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普遍(的)个性解释学理论,为后来的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关于中国现代美学观的形成,与其对康德倾其一生的研究密切相关。早年他主要是在概念的世界里研究康德,对感性直观、先验认识、现象界、物自体等范畴做出个体阐释;中年他翻译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并且对真善美、崇高、天才等美学命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晚年则自觉地走向对康德思想的反思性批判。  相似文献   

16.
论文认为 ,康德关于艺术的论述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一方面 ,作为审美鉴赏力对象的艺术只能引起人性中社会交往的兴趣 ,籍着艺术的教化 ,可以使人远离人性中倾向与欲望的统治 ,使人变得更文明 ,就此而言 ,它低于自然美 ;而另一方面 ,作为天才作品的艺术 ,因其所具有的不可解释的精神创造性的作用 ,可以启发我们达到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念 ,就此而言 ,它具有自然美、乃至科学知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由此形成了康德的艺术悖论。论文指出了这种悖论形成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天才在中西文论中都算得上是核心的概念和范畴。郭沫若对天才问题也有着持久的关注和研究,其“天才情结”不仅指向他青年时代的理想和追求,更与其文艺主张、教育观念等紧密相连。郭沫若对天才的理解是中西合璧式的综合把握,客观科学而富有启发性,但由于天才问题的复杂性和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人们对郭沫若的天才观的理解仍处在他所批评的“赞”或“骂”的感官阶段。本文力图在中西语境下还原郭沫若的天才观。  相似文献   

18.
丹托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艺术终结命题的提出给全世界的学者以灵感。是对其从艺术终结的视角探讨康德美学问题的介绍与研究。通过这种分析,寻找康德美学的当代价值。指出丹托对康德美学的理解是一种六经注我的行为,需要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