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我和你总是手牵着手.嘴里咬着棒棒糖.蹦蹦跳跳地走在路上。我们是很好的伙伴,大家都说我们是“傻瓜二人组”,边叫还边笑。你总是说:“笑什么笑.我们又不是笑话书。”我回过头看到你生气的样子,还真好笑。  相似文献   

2.
告别了2006年,迎来了2007年,《小学教学》也以她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我的面前。读完2007年第1期《小学教学》(语文版),我有两点突出的感觉:一是好文章更多了,二是校对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次我没有发现一处差错。我由衷地祝贺《小学教学》的进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当时间的脚步踏入2010年,“90后”这个代表新生力量的群体,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我就是群体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4.
丙戌岁末,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在美丽的滨海小城湛江举行,嘉宾咸集,精英荟萃。我本人非常有幸地在此次会议中与三位教师同台献技,讲授了《历史》选修6中有关“秦始皇陵墓兵马俑”的内容。以下是我从准备到登台讲授再到课后反思的完整历程。  相似文献   

5.
每晚,当我快忙完家务活时,我那四岁的儿子总是来个见缝插针,“妈妈,今晚给我讲一个故事!(一般到最后都是贪心地要讲几个的)”小脸试探着在央求,一旦允可,阳光灿烂。我默思良久,想到了自己班的孩子,高年级了,按道理,他们的阅读应该比我儿子强太多倍啊,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测验结果常常是让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相似文献   

6.
从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发现我是一个很笨的孩子。一篇课文,比如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别的同学一节课就背得滚瓜烂熟,我“啃”三四节课也是半生不熟。老师让大家齐背,我滥竽充数小嘴一张一张地也能顺下来。老师让一个一个地背时,我就有些恐慌,结结巴巴地背不上来。  相似文献   

7.
周萍 《教师博览》2007,(6):25-26
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失去,又不断地获得。我一直相信,失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  相似文献   

8.
清晨,我到学校饭堂吃早餐,恰好校长也来了,坐在对面。“食兴”之余,校长面带微笑地对我说:“我们老师呀,有时要向农民学习多点,向工人学习少点。”我当时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9.
《长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插图和一篇短文组成,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让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取“读读、做做、说说、写写”的教法,进行综合性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读《长城》,培养搜集信息能力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上,我让学生图文对照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但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学生掌握课本知…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我突然从暑假特有的炎热中苏醒过来,看看周围层层灰尘的正在休假的书本,仿佛也一瞬间清醒过来,这比对醉酒的人浇下一盆凉水来得更加惊然。蓦然回首,原来我已经别离我的初中生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天空依然透着一米阳光的纯净蓝色,朋友还是时断时续地联系着,生活仍然向前方无限地延伸……  相似文献   

11.
输·赢     
喜讯传来,我们班的王珊珊同学被评为“县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了1这一年来,她一直是同学的“小老师”,我的好帮手。荣誉当之无愧属于她。当我郑重地把大红奖状呈给王珊珊母亲时,她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说:“奖状?老师,你来得正好,我要向你告状!”我懵了:“告谁的状?…‘告王珊珊的状呀。”我简直难以置信了。  相似文献   

12.
说实在的,第一眼看到他时.他给我的印象并不好.几位老师正围着他。他靠着墙,斜倚着身子,两手还在裤兜里.很傲慢地扬着头,不屑地看着眼前的老师们。他的神情一下子就把我激怒了。  相似文献   

13.
写作犹如医病,病变药也要变,病变药不变,则不能把病治好。写作千头万绪,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必须随着不同的题目和要求而变化。如何使学生具有这种“变通”的能力呢?我在一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的关系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个知识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尝试了一种新的办法,力求为“膈”的教学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管惟吾同志(以下直呼其名,1922—2004)在《足迹和心迹》(1991)—诗中写道:“我没有惊人的足迹,/也没有耀眼的心迹。/在黑暗通向光明的征途,/我只是路基里一颗沙粒。”其实,惟吾游击办学的足迹水存,一生的心迹鲜明,毕生的事迹长留,这在他《教育战线上的笔迹》(管惟吾文稿整理小组编,2005年5月出版)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清人姚鼐说:“余尝谓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或称义理、考据、词章)姚鼐提及的“义理、考据、词章”三方面,是我近十余年潜心探究,乐此不疲的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以前,每每有同学自豪地谈论自己的父亲多么伟大,多么爱他们,我就会一阵语塞,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因为那时,我对父亲的印象是那样模糊,除了记得父亲对我的严厉之外,就只记得父亲爱喝的碧螺春了……  相似文献   

18.
围绕“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我们同时编发这两篇教学设计文章。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觉和想象,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我心。一篇教学的思路是:引导学生寻找秋天、欣赏秋天、感悟秋天、描写秋天;另一篇指导的方法是:找秋景、绘图再现秋景、说秋景、写秋景。教学的路子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能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操作性强,但愿读者从中能得到启发,引起思考。我们也欢迎广大教师、教研员能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多写这类指导思想明确、务实、操作性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暑假里一个凉爽的下午,我在电脑前写东西,儿子就一直坐在自己房间看了整整一下午的书,偶尔,他还会传出咯咯的笑声,兴奋时,拿着书咯咯地,朗朗地念给我听,和我一起分享故事书带给他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从小,父母对我要求很严,在学习上尤其如此。所以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对待学习,生怕满足不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年轻的时候都没有上过大学,我很小就能理解他们对我的殷殷期望,这也造成我从迈进校门那天起,就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记得每次考完试,我都是竖着耳朵十分紧张地听老师念分数,因为下了96分就会被父母好好地训一顿了。那时,爸爸妈妈最喜欢搬出他们对这个家的贡献和为我所做的一切来说明他们有多么不容易,我学不好就是对不起他们,丢他们的脸。年幼的我听了总是又惭愧又难过,同时也暗暗奇怪我的学习和爸爸妈妈的脸面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