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学史上的弃妇诗大都写得楚楚动人,以《诗经·国风》中的最典型。本文从《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界定及学界对《诗经·国风》中女子被弃原因的分析,对《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本色"味道进行剖析,对这些弃妇诗"本色"味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某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4.
按《说文解字》, “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我们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 但在古时候还有其他字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高中教师和学生对于《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们认为该女子敢于突破世俗传统的束缚,具有"自主"的意识。那么,对待世俗传统我们是否应该持有这种决绝的态度?对于《诗经》爱情诗中"礼"的文化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与对待?笔者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树立审辨性的思维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秉承审辨性的立场去赏析《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及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结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探究"礼"在当时爱情诗歌中的起源、现实意义等,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在《诗经》学的发展进程中,《诗》文化角色的变化实质上也是“乐”地位的变化。先秦社会的《诗》基本上是以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充当了同一种文化角色,一起为礼服务。第一种状态是“诗乐合一,诗从属于乐”;第二种状态是“诗乐分离,诗逐步走向独立”。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体现出《诗》的角色由“乐”之附庸向“礼”之附庸的转变。《诗经》发展的历史也是礼与诗、乐关系角色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方艺璟 《儿童音乐》2024,(1):51-53+74
<正>琴歌《关雎》,也叫作《关雎曲》,歌词取自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诗经》中列于首篇,通常被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孔子曾赞美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善用“兴”的表现手法,即“象征”这一修辞方法,开篇以“关雎鸟合鸣”引发淑女配君子的联想,其后又以“采荇菜”象征主人公对女子的相思与追求。琴歌《关雎》版本众多,各版本旋律相似,但分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中的恋情诗风格各异。《周南》、《召南》作为周文化圈核心区域的音乐,其恋情诗体现了一种君子淑女式的高雅追求,无论是《关雎》里对完美恋情的追寻;《汉广》中对遥想之情的渴求与舍弃;还是《野有死麕》里的两情相悦都透出在礼的规范下主人公对情的渴望,在被压抑环境中慕求真挚自由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在《诗经·国风》中,《氓》是一首反映我们祖先男女婚恋、家庭生活的优秀诗篇,诗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在经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过程中,对待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正确人生态度,以及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可见,在《诗经》所产生的时代,由于远古遗风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女子婚恋比较自由,有别于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时期严格礼教约束下的女子,她们有着更加接近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和对自由平等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为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更是直接而频繁的出现,以至影响到后世文学,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水文化现象。在《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水”作为一种意象,它蕴含了哪几种审美情感,下面试析。  相似文献   

11.
1.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故常以“风骚”并举。2.风雅颂:《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等部分。后世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3.赋比兴:《诗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赋:“铺采文,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叙述和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比:比喻,打比方。兴:“兴者,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某一事物引起情思。4.屈宋:指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屈原是骚体的开创者,宋玉略后于屈原。5.楚辞:又称“骚体”。句子长…  相似文献   

12.
“爱情诗”在《诗经》里,特别是在“国风”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少,从少女怀春、幽期密约、同歌共舞到以物定情、送嫁迎亲、婚后生活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趣,优美的情思以及古朴的民风,把我们带到了郊野、城隅、水边、山旁,使我们有机会同诗歌里面的主人公一起徜徉于溱洧之畔,漫步在江汉之滨,击水于情海之中,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品尝着爱情的苦辣甜酸,获得美的享受,引起无限的遐思。本文只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出来的“情”以及这种“情”所蕴藏的“美”作肤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诗经·国风》中的所引用的植物众多,包含食用、观赏类以及用于纺织类的各种植物。整个《诗经》融入了周先民的喜怒哀乐,记录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许。《诗经》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将感情与植物相融合,从而使“意”与“象”相和谐。本文主要探究《诗经·国风》中的植物及其意象,分析其中寄托的情感,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诗歌及植物研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风” 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 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夏商周时期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备的古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即所谓“礼崩乐坏”。但“礼”没有就此消亡,“礼”在治理国家、对外交往、个人生活等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左传》作为传释《春秋》经而做的一部可信史书,大量记载了当时“礼,,的情况。从《左传》关于“礼”的丰富记载中可以看出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汶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42-44,78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大雅反映了西周贵族生活与贵族文化,这一文化形态的内容包括礼乐、祭祀、宴饮等方面,是儒家君子文化的源头。君子文化以“礼”为中心,“礼”规范了君子行为,昭示着人文精神的觉醒。作为君子文化的重要形态,西周祭祀的意义发生了新变,宗教权威坠落,人文精神彰显。此外,在宴饮活动中君子文化也得到了充分表达,产生了自觉的人文精神。君子文化要求君子以“令德”、“令仪”树立典范,替社会担当责任。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自古风、骚并称。“风”率性而言,不加雕饰,“骚”神山仙界,奇响瑰词。“风”朴实、幽闲,“骚”华丽、苍翠。  相似文献   

19.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是历代研究者研究的焦点。时至今日,它依然是《诗经》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对《诗经.国风》婚恋诗中赠物定情习俗的分析考证,可以看到赠物是上古先民纯朴、自然的求爱方式。花草子实,儷皮美玉皆是他们传情的媒介。这一习俗的渊源应归之于此期的社会分工特点和上古的生殖崇拜。同时,也可以看到上古民间男女自由、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赵华  王锐 《现代语文》2007,(11):123-123
《豳风》是《诗经·国风》中最早的诗,共七首,均产生于西周。《东山》是《豳风》中周公东征时期写的诗歌,属《诗经》中的征役诗。有人认为诗的作者就是参加这次东征的士兵。这首诗意蕴丰厚,笔法摇曳,堪称《国风》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