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唯物史观形成的界碑。在《提纲》中,马克思在完成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以“实践主体”对以往主客体理论突破为契入点,独创性地解释了“社会实践”这一范畴,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规定,并导出含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结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标志着历史发展之谜被揭开。  相似文献   

2.
纵观认识论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方向,就必须科学地区分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阶段,必须以求实的态度正视现今认识论的进展现状。充分肯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识论发展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客体阶段、主体阶段和主客体阶段,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是第三阶段的最高成果,又是使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从主体和客体关系演变为认识与实践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从而开辟了认识论发展的新纪元。我们应该继续沿着实践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目前国外学界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顶峰论”,二是“最远论”,都否认了异化理论对唯物史观确立的作用。我国学界把马克思异化理论当作仍未脱胎于黑格尔、费尔巴哈框架的不成熟作品,从而不太注重马克思异化理论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区别,相反地倾向于注重他们的联系,从而未能对异化理论与唯物史观学理关联的深入揭示。其实,在理论过渡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唯物史观是有深刻联系的,并且对唯物史观的确立有着重大的作用。这个作用主要是在变革近代哲学主题与范式上,通过“主体”的科学重构,克服西方传统认识论上“主客观同一性”论证的局限,使之转换和上升为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主客体同一性”证明,建立了以融合了主客观的价值规律为内容的理论对象,最终完成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为进一步与历史观的统一和通向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是唯物史观学理建构的必要环节,是唯物史观确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前,哲学教材大多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实践的特性、地位和作用的。这不利于突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因为哲学虽然是一种认识,但哲学并不是认识论。也有的论者依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论述为依据,主张把实践提高到“本体论”的地位,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这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理解实践。一、不能用实践唯物主义来代替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观点、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相似文献   

5.
从《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通过主体性革命,以“实践主体”取代“认知主体”,把握到主体与客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相互生成关系,有效克服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的主客体二分困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与主体性革命的完成包含了从“异化劳动”“感性实践”到“全面生产”三个理论环节,形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演进逻辑。其核心是借由对实践概念的“劳动—生产”化重构,将劳动概念中的自我意识原则与生产概念中的物质第一性原则相统一,进而打通了哲学批判和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关节,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主体向度和客观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历史认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运用历史认识工具、历史认知图式和史料、历史遗存物去实现客观历史实在的重构,是史学主体通过史料中介对史学客体的能动反映.探讨史学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批判地汲取实证主义、主观主义等传统史学的精华,对史学认识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实证主义、主观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阐明了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真正做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7.
一八四五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这份“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文献中,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的同时,还提出并解决了认识论的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的问题,从而实现了人类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提纲》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一生思考的主题,而在唯物史观初创时期,则突出地表现为青年马克思对于“异化及其扬弃”的思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初次进入到经济生产过程,但仍然残存人道主义色彩和抽象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亦即“实践”锚定了主体共同活动的领域,虽是一个不够明确的哲学化表达,但为进一步的研究标注了方向;《德意志意识形态》着眼于“物质生产方式”具体的历史地考察了人类社会的演进,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透过对这三篇文本的联系性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唯物史观破土而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区分实践活动与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是深化人民主体地位认识的关键。唯物史观创立,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理论阐释是对人民主体地位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是分离的,尤其是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被遮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以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价值取向的超越,其先进性在于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确立并趋于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另辟溪径,探究马克思《手稿》中的认识论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主客体观,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从辩证唯物论的视角界定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并对实践作出界定,引入认识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中介,这就为建构本体论、认识论(狭义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本框架,深入研究《手稿》中闪光的认识论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基于实证科学的发展给辩证理性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当代科学哲学认识论(以下简称科学认识论)大都倾向于把人的认识活动看成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认识不再被看作是单向的、被动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劳动及异化劳动本质的揭示,阐明了主客体关系。探讨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首次集中地阐述了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的主体性认识论思想,从而对“认识之谜”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主客体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深入,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理解和研究主体、主体性及主客体关系中,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夸大的一面,甚至不加具体分析地提出“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的论断。我们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认识论一致的思想,违背了列宁强调的在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上应坚持唯物论原则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认识的实践原则——与汪信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汪信砚同志在1987年《哲学研究》第一期中发表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中提出的观点,我们认为:反映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并没有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宣告破产,而是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化;认识论的原则是实践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科学实践中主客体的结合和客体的对象化是认识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两个互补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理论思维宝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独创性贡献,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在哲学教学中怎样从横向对比和纵向发展的角度,清晰透彻地阐述这个观点,却有一定的困难。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找到历史发展的联结点和理论逻辑的结合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可以找到探索的路标和解疑的钥匙。在《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以实践为基础和轴线,以精辟凝炼的语言,深刻地阐明了他的历史观、自然观和认识论的主要之点,特别是阐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篇光辉哲学著作。它不仅是对外国哲学史上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认识)“行”(实践)关系问题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是一门反思的科学”。它是“以认识本身为内容”,对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进行再认识的。在哲学范畴中它要回答的问题是:谁在认识,认识什么,认识过程及其基本方法等等。也就是指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本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范畴。文献认识论是在认识论的关系范畴中对文献信息这种人类社会已经产生的认识成果从接受利用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它作为科学哲学方法的一种,以文献为物质本体,以读者用户为认识主体,以联系二者  相似文献   

18.
<正>在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探讨中,人们往往受旧唯物主义的机械论影响,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简单化为,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认为,人与环境(也即主体与客体)是一种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辩证的统一或一致。它既是一种主体人对环境客体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客体反过来影响主体,是主体的“自我改造”过程。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在实践过程中互为条件,同步进行,不断拓展加深。这就是马克思在《提纲》中,从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出发,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环境决定论’,在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是统一实践过程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或自我改造之间的一致,只有把这两种改变都看着革命的实践,才可以认识和合理地理解。”这是马克思在《提纲》原文的第三条中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所作的正确结论。(这里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育活动中主体际交往关系的一个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问题的提出,是对实践活动中除主客体关系以外的主体交往关系的再发现,亦即“实践”的“社会方面”的再发现。我曾在1996年第2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文章,提出以此理论为基础,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史的、逻辑的分析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主客体理论的比较分析,把马克思在本体论与主客体关系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分三个阶段来考察,并着重分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一变革中的地位及其在唯物史观建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