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每年都邀请并接待一些外国驻京记者来辽宁采访,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利用外国驻京记者的笔和镜头进行对外报道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报道不仅可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也易于为西方受众接受。同时,外国驻京记者又熟悉中国国情,一般都熟练掌握汉语,到各地采访比较便利。但是外  相似文献   

2.
正聘请外国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参与我们的国际传播,有助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贴近外国受众,弱化外宣媒体"喉舌"特征,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本文以英文媒体为样本,分析当前外宣媒体中外籍新闻人才的聘用现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探讨外籍员工引进和管理的问题与路径。一、国内英文媒体聘用外籍新闻工作者的现状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关键在于如何让外国受众"想  相似文献   

3.
公共外交以外国公众为对象,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作为与外国公众对话的另一端,除应当拥有一个广泛、高效的运作体系外,还应当具有人格化的机能、进行人格化的呈现。关于公共外交行为主体人格化呈现的建设实例,我们可以把眼光投向大洋彼岸——美国,在数万亿美元的投入之下,其数十年的公共外交实践有着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朱穆之同志曾经这样慨括外宣针对性的含义:“我们需要外国读者了解的和外国读者想了解的。”前半句的内容我们心里非常清楚,后半句的情况就要复杂些,尤其对于画报的报道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目前,画报以15种文字印刷,读者分布在180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都有差异,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点也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种  相似文献   

5.
一位多次出国学习和工作的同志曾说:“70年代我在外国时,把《人民画报》剪下来贴在宿舍墙上,那时画报就是我心中的祖国。到了80年代,外国人对中国了解多了,光靠画报已经不够了,《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编者)就成了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媒介了。”还有一位同志说过,在美国的两年里,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与一个校方官员第一次见面时,他顺手从办公桌上拿起一本《中国建设》说:“我了解中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的确,在几十年中,外文局各外文刊物作为中国对外宣传仅有的几个主要媒体,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听到的信息似乎是各刊发行量不断下滑、下滑……不错,现在外国人要了解中国太容易了,且不说数千万人的“大出大进”,也不说有多少外国电视台、通讯社驻京记者源源不断地把信息发到世界各地,仅就外国报社记者的文章就足以拉走我们的大批读者。在这些驻京记者与外国读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甚至是共同的偏见。外国记者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且不轻车熟路!而我们要用外国人的文字为外国人办刊,困难何止一条、两条……然而,要全面、真实地对外介绍中国,我们自己不干,难道还能指望外国人利用他们的工具为我们的事业呼唤吗?难道我们能企望外国传媒向国际读者解疑释惑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改革办好刊物。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各刊都在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子。这种探索的核心是针对各自的读者群,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办出各自的特色来。我国的外宣离不开外文刊物,而外文刊物要想巩固、发展,只有继续改革,办出特色。我们期待着各刊的领导、编译出版人员在新的一年里,拿出更大干劲,继续苦练内功,深化改革,为对外宣传开辟更加广阔的阵地。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以说,大到一片地域、一座城市,小到一个景区、一处景点,大多有各自不同的风物特色以及文化积淀。如何让外国受众在异彩纷呈的世界风光里看到中国绮丽的风景?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通过普遍联系、重点分析、纵横比较,才能找到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向外国受众介绍中国各地独特景观,更好地对外推介中国。选——易于被外国受众认知的"不同点"所谓选"不同点",就是在同类景区景点的"横向"对比中,发现"共性"中的"个性",尽量挖掘"别无我有"的与众不同之处,以便给外国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  相似文献   

7.
中国“两会”本身不是新闻,但它是产生新闻的平台,一位外国驻京记者对我们的话不无道理。我们采访过的出席“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他们独到的见解,直引得我们向他们身后的领域走去。  相似文献   

8.
每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记招待会上,我们能听到不少外国记操着流利的中就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发问。  相似文献   

9.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载,受到了业内读者的关注。我们现将《见证中国》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新中国建设章节分两次奉上,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  相似文献   

10.
自鸦片战争后,外国公司从未向中国申请登记,同时中国法律也没有规制外国公司的必要。1929年的《公司法》仍然没有外国公司的规定。1945年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的《修正公司法原则》,其中涉及外国公司的内容占到一半以上。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大部分内容仍然体现在其后正式颁布的《公司法》条文里。1946年《公司法》对外国公司的规定比较全面,公司法实施以后,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登记数量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1.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2.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3.
老外说老外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历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自己,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4.
李华 《对外大传播》2009,(11):52-55
“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新疆”“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触,那就是想再来美丽的新疆。此次访问就好像点亮了我们手中的灯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新疆。”8月13日下午,在结束对新疆的访问前,外国驻华使节团团长、多哥驻华大使诺拉纳·塔·阿马动情地说。  相似文献   

15.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6.
一位外国友人曾对我讲过这样一番话:“一般地说,不太容易在你们的刊物上找出拼写错误或语法错误。但恕我直言,你们的文章翻译痕迹太重,读起来比较吃力。其实,你们并不是在向我们介绍你们国家著名作家的作品,让我们通过译文认识他们的风格和特色。你们  相似文献   

17.
听老同志讲,“大人物专访”有些刊物也做过,但大都未能坚持下去。据说困难相当多。而我们的“大人物”专访系列居然坚持下来了,仅这两年我们采访的外国总统、副总统、总理就有10位,采访报道内容也受到读者好评。这事想起来就让人兴奋。  相似文献   

18.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对外传播要争取进入外国的主流社会,这个说法是无可挑剔的。然而,还有一个目标我们也不可忽略,那就是海外华人这一特殊群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着海外华人的数量及影响不断增大,我们必须重视对海外华人的传播,包括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本文所说的"海外  相似文献   

20.
“双语视窗”栏目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路程,这些由在华外国友人撰写的小文章,以他们在华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东西方观念、习俗的异同,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既有趣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栏目一再连载得益于读者反馈中的正面回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从外国友人目光的折射中审视一下,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同时,本栏目采用英汉对照形式,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是一本学习现代英语的鲜活教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