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雄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创作了四篇赋,这四赋虽都为模拟之作,但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有很多的创新,这些为扬雄在汉赋史上赢得了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
扬雄“四赋”的写作年代,迄今为止.学术界最为统一的权威意见是作于元延二、三年间,其实这并不符合汉成帝“方郊祠甘泉”这一根本事实以及相关记载.只是简单地采用纪传相合的方式加以的印证。现经综合考证,知四赋中《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作于成帝永始四年.《长杨赋》则作于第二年,即元延元年。  相似文献   

3.
刘浏 《天中学刊》2011,26(4):48-50
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关于"赋"的评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但是"诗人之赋"涵义隐晦,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揣测。通过分析《史记》、《汉书》和扬雄本人作品中的"诗人"一词及《左传》中"赋"的用法,可知扬雄所谓"诗人"指《诗经》作者,"诗人之赋"即为《诗经》中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影响着国人的性情,还渗入了文学的创作。在文学作品中,邹阳的《酒赋》被认作是最早写酒的赋。但若深入考究则会发现,真正在写酒类赋文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应属扬雄的《酒赋》。扬雄的《酒赋》不但开启了后世作家写酒的先河,且对周边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以往学者研究扬雄的作品,对此赋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多有忽略。探讨扬雄《酒赋》与邹阳《酒赋》的先后,继而分析扬雄《酒赋》对文学创作题材的拓宽、俗赋的创作风格以及接受和影响,可一窥此赋在写酒类文学作品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5.
唐诗中的扬雄主要有两种形象,一为献赋入仕的宫廷侍从,一为闭屋著述的草《玄》者。扬雄献赋本为讽谏,但因“劝百讽一”的矛盾,其讽喻之义往往淹没在华丽的形式中,所以唐诗称引其献赋时,多与入仕或宫廷侍从相联系,而较少注意其讽谏,称引草《玄》事时则看到了扬雄的不得已与高尚的人格。对扬雄的吟咏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出与处的思考,献赋入仕是他们用世思想的反映,而白首草《玄》则是他们对人格的追求,是兼济天下理想无法实现时的一份固守。  相似文献   

6.
扬雄《太玄》论述的“玄”,学术界多认为是一个“观念性的实体”,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体系”。本文则认为:第一,从扬雄同一时期的其他著作看,他谈到过元气,如《核灵赋》、《剧秦美新》;第二,从同时代人的评论看,如桓谭就十分肯定《太玄》,并将“玄”与《周易》的“易”、老子的“道”、孔子的“元”相提并论;第三,从文字训诂看,玄即元,亦即气;第四,从《太玄》对“玄”的描写看,“玄”其实就是一团元气。因此本文肯定扬雄的玄是一个物质性实体,是一个唯物主义命题  相似文献   

7.
特定的时代背景、思想环境和个人经历造成了扬雄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他推崇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认同儒家观念和儒家经典,同时捍卫孔子儒学思想纯洁性,以一名儒者的身份自居。在儒者身份的自我认同下,赋家扬雄在辞赋书写与赋论成就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儒家色彩。赋作方面,在儒家经世思想影响下,扬雄辞赋创作体现出以赋入仕、以赋纳谏的目的;同时继承儒家美刺传统,采用修饰文辞、婉转达意的创作方法;将儒家明哲保身、重视民生的观念纳入创作内容;晚年又因赋不能“用”而“悔赋”。赋论方面,在儒家重文观、中庸观、诗怨观的影响下,扬雄最早认识到了赋文体“丽”的审美本质,率先将“则”作为辞赋的分类标准,创新建构了赋文体“讽谏”的实际功能,在中国赋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扬雄、左思《蜀都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蜀都赋》作于出蜀前的汉成帝永始二三年间,左思《蜀都赋》作于晋惠帝初(292年)左右。两赋皆以描绘蜀都为题材内容,铺陈夸张,未出汉人樊篱。但前者重在模仿相如,展示才华,为都城赋的先声;而后者重在讽谏,旨在表明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为都市赋的绝响。  相似文献   

9.
扬雄的述志赋指的是他早期的《反离骚》和晚期的《逐贫赋》《太玄赋》《解嘲》《解难》五篇赋。在这五篇赋中扬雄表达了对诸多人生问题的看法,可以总结为"名"、"富贵"和"纲常"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扬雄《自序》考察他的立身行事与思想著述,发现他晚年悔赋之语并非其真实想法的表达;而是反映他在目睹道之不行和赋之不用的情况下。对辞赋接受者的失望心态和对自己辞赋创作的回环自释。  相似文献   

11.
扬雄薄赋辨     
汉代大赋家扬雄早年极好辞赋,晚年著述《法言》中却认为辞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并声明自己“壮夫不为”。扬雄为什么鄙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了呢?后世人一般认为,扬雄是因认识到辞赋无补于规谏,失去了讽谕之义。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中讲,辞赋“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雄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豰’者  相似文献   

12.
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美学品格的开创者和缔造者,而扬雄在对司马相如大赋创作之法进行全面继承的同时,又大胆创新,因此其赋作在题材内容、谋篇布局和写作手法上都各有独到之处。所以,如果说司马相如的大赋是以流动飘逸见长,而扬雄的大赋则是以古雅深沉胜出,而这些特点是由不同时代赋予赋家不同的观照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13.
《史记》《汉书》与扬雄《法言》记载,扬雄对汉赋的批评有两种认识,一个是"壮夫不为",一个是"劝百风一"或"不讽则劝"。前者是说扬雄悔其"少作"及"风少劝多"之赋,后者是说扬雄以为赋的本质应该是以"讽谏"为主,而"劝"成分的增加,改变了赋的性质和作用。这实际上是扬雄从赋学理论批评的角度,对此前汉赋性质与功能的理论性总结。扬雄后来又提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的概念,是对刘向、刘歆父子赋学思想的继承,进一步将汉赋纳入汉代主流的经学轨道,是从理论上对汉赋的第二次改造。  相似文献   

14.
两汉是赋论的发轫期。由于受经学这个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两汉赋论必然会打上经学的烙印。春特点是:一、赋、《诗》结缘,为赋体注入“经学”血统。二、从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赋的“讽谏”功能。三“站在经学立场上,评价赋家和赋体。四、受墨守成规的经学思想左右,扬雄提出摹似赋论。  相似文献   

15.
扬雄晚年作《自序》,班固采之以为《扬雄传》。扬雄《自序》的性质,颇有可议者。扬雄《自序》既非《法言》之序,亦非扬雄著作“三十八篇之总序”,而是扬雄在其著作不用于世的情况下,对自己立身行事与思想著述的总结,既“著篇之意”,并兼有“自叙风徽,传芳来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武娜 《现代语文》2010,(7):96-97
提起扬雄,冠以其名的基本是文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人们往往将其赋与司马相如的赋作比,把《方言》作为语言学的方言研究的鼻祖,把《太玄》作为其思想的代言。凡此总总,大多忽略了扬雄在教育上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扬雄的文体自觉意识对后人文体意识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系统化意义深远。在内容上,他对辞赋从认识到创作整体上采取了始肯定后否定的态度,即由初期肯定强调辞赋的丽靡特质转向后期于文用兼顾中更加注重文学的功用。他的“文必丽靡”、否定“赋可以讽”的观点都对后人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屈原与扬雄在本层面客观存在着斩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关系。《反离骚》所受“离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上承袭、模仿《离骚》;二是结构上开篇方式相同;三是语句上直接借用《离骚》中的诗句;四是表现手法上继承《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扬雄其他辞赋作品也在体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受到本屈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点”上还是“面”上的影响,都不是亦步亦趋盼模仿而是模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扬雄在文本层面客观存在着斩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关系。《反离骚》所受《离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体上承袭、模仿《离骚》;二是结构上开篇方式相同;三是语句上直接借用《离骚》中的诗句;四是表现手法上继承《离骚》的比喻、象征手法。扬雄其他辞赋作品也在文体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受到文本屈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点”上还是“面”上的影响,都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模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文选》所收哀伤赋.除《长门赋》外,都是魏晋六朝时赋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重“情”是哀伤赋的重要特点。可以从个性化、哀伤赋文本、咏物赋的比较和赋的转变四个方面来认识哀伤赋的主情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