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崎滔天不仅是孙中山的“知友”和得力助手,也是中国留日学生真诚的朋友。他在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奔走始终不懈”的过程中,与中国留日学生交往密切,并肩战斗,结下了深情厚谊。20世纪初,大批满怀爱国热情的中国留学生,“为国家前途寻出路”,纷纷负笈东渡日本留学,掀起了中国空前的留日学生运动高潮。1905——1906年,多达8千余名中国留日学生涌向日本。其中不仅有众多的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西方化的引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无论其引导者是支持还是反对皇权。对于清政权,留学生是革命派还是支持派,取决于他们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看法,即清政权是否能够强大或是无可救药。19世纪的最后20年,传统的士绅和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仍然希望改革清政府,但到20世纪初,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坚信推翻清朝统治是拯救中国的唯一手段。他们在留学期间,支持或是反对其留学国家只是他们个人经历的部分结果,而中国与东道主国家的全面关系则更具重要性。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长期侵略和中美相对友好的关系是留美幼童支持美国而留日学生反对日本的更具决定性的原因。留学生没有盲目热爱或仇恨所留学国家,他们是客观公正的观察者和评论者。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在严重民族危机下,许多中国人抱着寻求国家富强道路的目的留学日本。上海是南方赴目的主要出发点,而东京是中国留学生集中的地方。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上海问的流动促进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加速了国内革命的历史进程。20世纪初东京与上海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互动表明,东京与上海这两个城市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动力源头。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不可不注意这两个城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 ,中国留学生掀起了一股东渡日本的热潮 ,这其中原因何在呢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仅供参考。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刺激了留日热潮的兴起甲午战争 ,清廷战败 ,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后 ,西方列强蜂拥而至 ,在中国抢占租借地 ,瓜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的签订 ,更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民族危机的加深 ,大大刺激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他们积极寻觅救国之道。这种急切的心情 ,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做出过于长远的打算 ,留学欧美固然不错 ,但必须假以时日 ,远水不解近渴 ,相…  相似文献   

5.
雷鸣 《历史学习》2003,(10):12-12
上个世纪初,中国人出国留学盛极一时,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部分青年留学英、德、美、比、法、奥、俄等国,但人数较少,且多是官派留学生,1909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庚子赔款,清政府以款额逐期派学生赴美,留美学生有所增加)。19世纪末全国留日的学生不过一、二百人,而1903年就高达1300多人,1906年迅速增至一万二、三千人。留学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时尚呢?一、路程短,经费省,回华速。与留学欧美各国相比,负笈东航的路费和学习经费可省三分之二,往返日期可缩短一倍。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经济负担大为减轻。二、文字接近,课程速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大批中国青年为求学救国,纷纷东渡日本。松本龟次郎为中国留学生日语教育奉献了40年,在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本文主要探讨松本龟次郎的留学生日语教育功绩,并论述教育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中国情感。  相似文献   

7.
刘红云 《文教资料》2009,(10):86-88
清末民初的留日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然而却出现了留学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留日学生集体归国事件时有发生,达13次之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日本社会对留学生的限制和歧视,中国近代留日运动在战败中开端,留学生感受最深的自然是战败国的屈辱;然而日本朝野对留学生的歧视和限制却无处不在,强烈地刺激了留日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二是革命反清,追求民主共和.革命排满成为东渡日本的主要目的.留日学生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三是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成为日本首要的侵略目标,促使了留日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激起了他们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去.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留学的踪影在历史上波澜起伏。但仔细分辨,所涉及的都是别国派到中国“留学“的“留学生“。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封建王朝,乐于让别人来留学,不耻于学别人。真正意义的中国留学,始于满清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前山河破碎之时。150年来,多少中国人负笈东渡,飘洋过海,共谱留学史篇。其间的人与事、苦与乐、荣与辱,迷茫与奋起、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败都是令人咀嚼的宝藏。应广大读者尤其有志于留学深造的读者的要求,本栏特地编发有关150年留学趣事的系列文章,但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与厚爱。  相似文献   

9.
孙倩 《华章》2014,(28)
公元七至九世纪,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僧人和留学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他们回国后,也把中国人的一些风俗、饮食带回了东瀛。从十世纪开始,随着大批中国商人、僧侣以及移民东渡扶桑,同时日本也不断有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因此,不少中国作物、食品以及烹饪方法也相继传入日本,且传入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的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和保留。而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米、面及豆腐在日本的传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体育"这个词却是外来语,最早见于20世纪初。清末,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日本求学,仅1901年至1906年间,就有1.3万多人,其中,学体育的为数不少,他们回国后带回了"体育"这个词。"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湖北幼稚园在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教育界有过一场关于留学教育问题的争论。争论由弹劾清华学制对留学美国学生的遴选公平问题引起。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派送留学生及留学教育的国别选择问题。争论的实质是: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助力还是阻力?造成留学教育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争论目的是:探索中国留学教育的方向与道路。争论的结果是:留学教育的宗旨、方向和政策发生了变化,留学教育因此得以改进。争论提供的历史借鉴是:留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留学生归国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服务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当代留学教育研究的重大命题,需要我们做出时代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女英雄秋瑾,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曾创办了《白话》《中国女报》二份革命刊物。其编辑活动为中国编辑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编辑思想值得我们后世编辑工作者吸取和学习。一、秋瑾的报刊编辑活动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竭力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作武器,救亡图存,同封建王朝展开斗争。秋道也冲破丈夫和封建势力的百般阻挠,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二十世纪初的日本聚集了几千留学生,成为中国革命的海外基地。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家都曾来日开展革命活动,爱国学生先后创办了《国民报*浙江潮*…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脚步并未放缓,而根据清政府留学政策来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却违背了清朝政府的意图,转而参加救国的政治活动.20世纪初,日本大学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在籍学习.这些中国学生也投身于反抗列强侵略的民族运动和推翻已成为列强代理的清政府的革命运动中.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而诞生的中华民国,推进了政治制度变革,进行了司法改革,并开设了两院制国会.在这一过程中,从以讲授法律学和政治学为主的日本大学毕业的部分留学生,活跃于中华民国初期的司法界及国会中,对中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沈杰 《教育》2006,(10)
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选拔了一批幼童作为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从此揭开了中国人赴西方国家留学运动的序幕。此后,民间也掀起了留学的高潮。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可谓波澜壮阔,人数众多。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他们有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民初短短的20多年间,云南留学运动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云南学子从负笈东渡到留学欧美,虽历经坎坷,但一直延续,从未中断。这一运动呈现出了起步晚而发展快、多样化而又集中、彰显时代主题体现云南新精神的特点。清末民初的留学运动是云南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教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发挥留学生作用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留学教育,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为人瞩目的新型的留学生知识群体。这个群体在20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30年代前后大体形成,四五十年代有所进展,近20年逐步壮大,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回顾历史,面对现实,特别是和国家乃至家庭及社会对留学教育的投入相比,留学生的作用发挥得并不理想。一 历史的回顾 留学生的作用能否发挥,关键是两方面:一是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二是使用留学生的政策和客观环境是否合理和行之有效。特…  相似文献   

17.
张云 《留学生》2009,(1):37-39
《留学生》:对于一个中国留学生来说,您认为日本真正的魅力在哪里?选择日本留学有哪些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对任鸿隽(1886~1961)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然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任鸿隽在中国科学界、教育界是一位很影响的人物。任鸿隽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为了革命事业学习应用化学。1912年又留学美国。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留美期间,他成为留学生界的领袖人物。1915年领导创办了《科学》杂志(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刊物)和中国科学社(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归国后,任鸿隽长期致力于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历任中国科学社社长、北…  相似文献   

19.
叶隽 《神州学人》2002,(6):42-42
国家派遣留学最重要的调控方式就是通过经济手段给予资助,但个人如何使用和调控这个重要的手段,其实很值得研究。这方面,陈寅恪先生堪称“范例”。陈寅恪从13岁开始,即随兄长陈衡恪东渡日本求学,直到36岁时,接受清华大学聘请,从德国归来出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前后有24年时间,其中负笈海外的时间大约有18年,在留学生中可谓经验丰富。但长时间的在外学习固然是一件好事,却必须以坚强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和后盾。当初,青年学子陈寅恪是如何完成留学经费的筹措,奠定以后的学术事业基础呢?我们不妨来翻翻他的“留学经济帐”。陈寅恪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通过日本留学僧在大唐的见闻感受,呈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论文试图运用形象学理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并结合作者创作的现实与历史语境,进一步探讨这一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