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强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确立德育的核心地位,营造立体化育人环境,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工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抓起:一、抓教师示范,实施塑形工程教师的高素质特别是良好的师德素养,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深厚的学识、科学的育人理念,并以此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学校应当着眼于教师的表率作用,着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塑造师表形象,熔铸敬业精神。(一)提高理论素养。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靠理论上…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育人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推进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要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建立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育人新模式、新途径,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崔巍  李岩 《天中学刊》2002,17(4):114-115
一、要重视为创新教育创设最优化的环境和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优化育人环境。育人环境是指围绕着育人工作而展开的对育人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制度文化是育人环境中严格的制度保证;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是校园建设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取向。育人环境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育人环境的整体系统,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创新教育的实…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联系社会和家庭,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因素,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的立体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联系社会和家庭,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和家庭中的积极因素,构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的立体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何莉鑫 《四川教育》2023,(24):21-22
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生通过学习,要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分析事物,增强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为此,教师可以按照“基于数学文化,挖掘育人素材;运用数学活动,丰富育人方式;渗透核心素养,聚焦未来发展”的发展思路,创新数学教学,拓宽学科的育人空间。  相似文献   

8.
落实江泽民“以德治国”的思想,要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的好坏,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学校的精神文明,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站在“以德治国”的高度,“以德治校”,做到转变育人观念,坚持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确认识教师手中的权力,为学生树立人格榜样;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育人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班务工作细节的角度入手,认为要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需要凝聚学生情智,实行言传身教,重视语言技巧,并加强学生自我控制。做到这四个细节,方能创建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10.
高校就业育人从育人目标来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育人方式来看,以“三全育人”为牵引;从育人效果来看,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导向。文章聚焦就业育人概念及内涵,以全媒体环境为背景,分析当前就业育人工作存在主流话语解构、“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价值认同离散等方面的挑战,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育人理念、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挖掘就业育人内涵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大学英语课要面对全体学生,寓德育、智育、美育等于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神关注:文化·伦理·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承担着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国家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个"发展"不仅仅意味着扩大办学规模,还意味着要提高教育质量。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来重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校园精神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学教育中,校园精神以其特有的同化、凝聚、导向和激励功能与作用,指导与统帅着学校的教育(即正式课程的教育与隐蔽课程的教育),并激发其特有的循序功能,使两融合成交叉互补的整体的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教育。大学校园中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规范为校园精神影响与整合大学生的诸素质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外成功创业者素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巨大就业压力的根本性战略举措创业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与素质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成为今天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顺应时代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干部只有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的能力素质,具备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实施创新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7.
责任由责任情感、责任能力和责任行为三个方面构成。"负责任的教育"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责任的本领;其目标就是要让"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成为每个人的立人之本。学校坚守"责任教育"理念,将爱与责任融入教学与管理之中,努力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环境,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标志的特色高中建设,努力将"责任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An important goal of any sexuality education program is to support youth and young adults to develop a positive self-image and develop competence and confidence in skills needed to express sexuality and develop positive relationships. For youth and young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sexuality education is offered far less often than for their same aged peers without disabiliti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three-step process for developing specially designed instruction in sexuality education using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meet the unique needs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涛 《成人教育》2011,31(8):59-60
知识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成为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当代人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充沛的后备力量,是我国成人教育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等教育自身不足、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完善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