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客甲 《出版史料》2005,(1):125-126
日本有两个研究新闻和出版事务的学会,一个是日本传播学会,一个是日本出版学会。前者原名日本新闻学会,成立于1951年,虽然名为新闻学会,但其研究范围也包括广播和广告,所以在1991年改为现名,以示其研究范围遍及传播领域,也不排除研究出版问  相似文献   

2.
一1989年,分别是日本出版学会成立20周年和日本编辑学校成立25周年。在这一年里,两个单位各自举行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纪念活动。日本出版学会举办了第4届国际出版学讨论会,日本编辑学校则在校内创办了“出版教育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12日,日本庆应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伊藤阳一先生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访问,就日本大众传播及研究现状等问题,与部分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座谈。伊藤先生介绍了日本大众传播的情况,并回答了研究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关于研究机构,伊藤先生介绍说,“日本目前有三个大众传播研究机构。最早的是成立于五十年代的新闻学会,有会员700余人。另一个大众传播研究机构是传播学会,它是从事微观研究的,以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为基础学科来对大众传播进行研究,有会员200多人。  相似文献   

4.
简论对图书出版的传播学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将图书出版简单附会为大众媒介,屡屡导致图书出版实践的思想混乱.本文拟从传播功能、传播内容、运营方式等层面廓清图书出版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区别,探求图书出版的传播学属性,将传播学误读导致的出版乱象作归因分析,以期使图书出版回归文化传播本位.  相似文献   

5.
1972年日本学者清水英夫的<现代出版学>中明确提及"出版传播"的概念.清水英夫从传播媒介即出版物角度出发,认为印刷出版物与大众传播概念的共同点在于"发送的一方是巨大的,而且是垄断的;而接受的一方则是不特定的、极其多数的,其传播通向是单方面的和一时性的",突出了出版传播的大众化;但同时,他又提出大众传播所特有的"平均性"和"一般性"这两个因素又使出版异于"大众媒介"而具有非大众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试论出版机构公共传播的主体觉醒和伦理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大众传播机构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图书出版机构是长期受到冷遇和忽视的领域[1]。而对出版机构公共传播行为的研究尤其薄弱。所谓出版机构的公共传播行为即出版社通过举办公开活动或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发布消息、塑造形象、维系关系、推荐图书、介绍作者等的组织行为,是维系出版  相似文献   

7.
应日本大众传播学会和上智大学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访日考察团一行4人,在所长孙旭培带领下,于1991年10月15日至11月14日,对日本新闻界和新闻传播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了考察访问。在日本大众传播学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主持接待的三好崇一教授说:近几年来,能有这样的学术团访问日本,是不  相似文献   

8.
一、手机出版的概念和类型 所谓手机出版,是指将已加工后的数字作品以无线通讯技术为手段,按照特定的付费方式向手机用户发布的一种出版形式.在这里,"加工后的数字作品"主要是由手机的内容提供商来供应的,包括报社、出版社、唱片公司、网络运营商等来提供,或者由移动运营商自己提供.数字作品的内容包括新闻、小说、漫画、音乐、游戏、图片等;"按照特定的付费方式"包括包月收费、按条计费和按流量计费等多种模式."发布"的意思主要是说它是一种大众传播行为,而不是一对一的互动.手机出版使手机从人际传播工具变成了大众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之不断进步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图书出版与新闻传播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本文从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两个方向出发,深入分析图书在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图书出版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独具的优势、图书出版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展现的不足、浅析图书出版与新闻传播间的必然联系、探讨图书出版与新闻传播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五个方面探讨了图书出版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2004,(11):33-33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新闻传播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近日出版。正如该书《自序》所说,作者近年来始终在教学与研究、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之间漫游,这也使作者的研究视野相应宽阔。这本《新闻传播学论稿》涉及领域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理论,包括对  相似文献   

11.
一部出版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出版既是通往人类文明的路径,也是标识人类文明的手段.在拙作《中外出版史》中,曾对出版给出过八个动词的定义性判断:“出版是对人类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挖掘、整理、编选、校勘、把关、传播、传承的过程和活动.”可以推进性简化为:“出版是人类收录信息、整理知识、萃积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活动.”而“学科”是英文discipline的意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侧重于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出版学科就是有关出版的独立知识体系,或者有关出版的知识分类和学习科目.中国目前将人类所有知识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将编辑出版学作为二级学科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此后,出版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看并不理想.今年是10年一次的学科目录调整年,应在对出版和出版学科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出版学科建设升级.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出版教育的实施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大学的出版教育,二是各种专科学校的出版职业技术教育,三是由社会团体举办的出版技术短期培训教育。日本的大学,国立、公立、私立的,共905所,有学生200万人。据了解,有23所大学开设了33门出版方面的课程。其中有“出版论”、“出版文化论”、“出版编辑论”、“出版技术论”、“出版流通论”、“杂志论”、“出版史”,也有“编辑技术”、“校对技术”等课,一般是每周一次,每期半年或一年。这些课程多是基础知识教育性质的,是把出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者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之一进行探讨的,当然也包含着就业指导性质。在日本的  相似文献   

13.
哲新 《新闻记者》2006,(5):82-82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张允若的个人文集.最近由香港凌天出版杜出版。《张允若新闻传播文集》共收录论文84篇.是从作者20多年间发表的150多篇文章中挑选出来的.反映了作者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诸多探索.也涉及对国家某些宏观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方文 《新闻实践》2005,(1):29-29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系主任吴飞新著《大众传播法论》,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传播法理论的拓新之作。该书观点新颖,很多地方具有开创性特点,不仅建构了大众传播法理论的一般  相似文献   

15.
出版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模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传播也随之出现新模式、新特征、新挑战。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了机遇和新鲜血液,同时也使传统的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出版活动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的优劣势、传播模式与规律,试图为传统出版找到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出版体制的历史沿革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成立,直属政务院领导。它是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国出版事业的总机关。与此同时,新闻总署成立,各大区和一些省市也成立了新闻出版局或新闻出版处,确立了中央和省两级新闻、出版管理体制。195...  相似文献   

17.
熊晓洁 《出版广角》2013,(10):13-15
影视图书的热销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影视与图书之间互动营销,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产业链。一系列影视同期书的热销进一步推动了出版社争相出版影视图书的热潮。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影像传播时代,影视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每一个影视剧的热播,影视图书也迎来一股出版热潮。影视图书的出版热潮既是出版行业的热门现象,各大出版社纷纷跟进,使得影视图书更加热门,同时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绝佳  相似文献   

18.
试论出版基础理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辰 《出版科学》2002,(1):29-32
出版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在我国,图书的制作与传播至少已经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然而,对于出版基础理论的研究却很迟。“出版”一词,直到19世纪末叶方始在汉语中出现。据王益先生多年的研究,“出版”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首见于黄遵宪所纂《日本国志》,时间在19世纪90年代(王益《“出版”再探源》,载《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6期)。而出版学、编辑学这些概念的出现,则是民国时期之事了。  相似文献   

19.
与韩国其他出版行业协会相比,韩国出版学会成立的时间要晚一些,但从成立之初就立足于出版学的研究,在破除"出版无学"的传统观念上功莫大焉,因此被誉为韩国"出版学研究的重镇"。成立过程韩国出版学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69年3月的出版同仁组织"韩国出版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化强国建设中,出版融合成为新闻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传统新闻出版业要通过出版传媒融合、与数字出版融合、与文化娱乐业融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话语权,提升网络传播领域的文化品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