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华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复兴。世界环境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接着说:“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当前社会,需要我们继续挖掘、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把长征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的长征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9月15日至17日,由河南省外办、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教委等单位联合发起,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淇县人民政府和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华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1999·中国·东方文化中原寻根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淇县召开。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以儒、道、墨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主要探讨海内外华人祖根所在地、客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海内外华夏儿女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主…  相似文献   

7.
徐金记 《上海文化年鉴》2009,(1):I0056-I0056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已经踏上了新一轮大国崛起之路。在全球化浪潮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上,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为国家机关,我局理应在检验检疫行业文化建设中,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传播者。  相似文献   

8.
瞿林东 《中华文化论坛》2023,(3):41-52+188-189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语言。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在概括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及其本质特征,以及揭示会通精神特质与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浩浩荡荡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等方面,都有深刻的阐发和独到的见解,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对此发表一点个人的感受和认识,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在人类伦理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面貌。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国传统伦理可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张岱年先生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表现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坚强的凝聚力,打不烂;第二个是同化力,能够团结同化所常接近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说:“一个凝聚力,一个同化力,都不是…  相似文献   

10.
泛论中华钱币文化张善熙一、我国钱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格的中华钱币文化,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古老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我国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历代财政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外文化交流》2014,(1):11-1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这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提升文化自信,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种场合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中国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  相似文献   

14.
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关乎“国基永固”。这样说,并非文化保守,而是有着历史、现实和理论的依据。在人类历史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究其原因,中华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支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激烈竞争的今天,  相似文献   

15.
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继往开来的庄严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缅怀黄帝功德,发掘黄帝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承传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贵“和”思想的现代价值陈振昌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积存中,中华文化,象一座有待开掘的矿山,蕴藏着解决人类未来发展难题的丰厚的精神遗产。中国古代文化在继承发展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伦理原则,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安...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中华文化论坛》2009,2(2):F0003-F0003
《中华文化论坛》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关于中华文化研究的综合大型刊物,已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的认定。  相似文献   

18.
端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诠释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中国江南水乡嘉兴,每逢端午时节,城乡民众裹粽子、佩香囊、赛龙舟......热闹非凡,精彩纷呈,节日气氛浓郁,传统民俗文化深入人心。而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厅、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每年吸引近百万民众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其中政治、经济、文化是缺一不可的三大组成部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与政治的反映。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又寸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张岱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弘扬中华文《以光大民族美德,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文明"为宗旨的《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经过多方努力,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海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