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都别记》是一部清代福建人编纂的地方性小说,长达120万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福州区域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书中坦率地披露了福建古代的同性恋现象,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同性恋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古代中国东南区域的同性恋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清人写道:“...  相似文献   

2.
李文军 《寻根》2007,(6):39-43
息讼是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屡被提及且极富特色的一个方面。孔老夫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千百年来被中国司法官员奉为圭臬,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心理及社会现实原因,司法官员们以息讼为能,惟息讼是求。在接到诉讼后首先考虑如何息、事宁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汉字,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是以描绘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创制。人是活动的主体,人形则是文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形不仅可以用来描绘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也可以具有抽象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构设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底色的孝文化,不仅全方位地影响了个人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念。《孝经》作为孝文化的经典代表,以“天”作为基本依据,将孝作为天赋之德性,勾画了人以“严父”事天,借“孝”来上合天道、下顺民用的天人合一图景。《孝经》编刻了网罗社会全部人的道德之网,其行事法则约束各级阶层、涵摄生命始终,使得个人在行孝中安身,在尽孝中立命、使得社会在“孝”文化中坚实稳进。然立足于氏族治理的孝文化在面对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时,显示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这种张力也显明了《孝经》中所固有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5.
将中国古代宗教和西方的基督宗教等相比较,也许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似乎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古代中国缺乏有强烈人格色彩的至上神观念,缺乏至上神创造、主宰、拯救世界的观念,也缺乏人应该信仰神、归顺神从而向神祈祷、祷告的观念。在古代中国宗教思想发展历史上,原始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五个阶段──沟口雄三教授访谈录张萍近年,随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外的一些中国学学者中出现了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倾向。那麽,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过去的各个时代是怎样引进中国文化的?又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现在怎样看...  相似文献   

7.
陈益民 《寻根》2012,(1):45-47
握手,是现代社会社交场合的基本礼节,初次见面要握手,久别重逢要握手,分别之际要握手。通过握手,增进人与人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当然,既是礼节,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流于客套,甚至透着某种虚情假意。而在中国古代,握手还有更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试评王联虎女性社会地位作为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内容,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或影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不同角度对生产力作过探讨和描述,生产力作为生产活动中唯一能动的力量,首先应是生产者主体的劳动者脑力和体...  相似文献   

9.
淮茗 《华夏文化》2003,(3):34-35
首先 ,辨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并非多余 ,这不仅因为古人的小说观念与现代人有着较大差异 ,而且即使是古人 ,由于所处时代、身份地位、思想观念的不同 ,对小说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与界定。这种现象源自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特殊运作机制。因此 ,统计中国古代小说的数量 ,就必须对小说这一概念进行较为准确、合理的界定。一般说来 ,古代小说中白话通俗部分的界定没有太多的异议 ,而那些以文言创作的部分则要复杂得多 ,这表现在它们多以单篇的形式散见于各类笔记野史中 ,而这些笔记野史往往内容庞杂 ,真伪并存 ,篇幅、体例不一…  相似文献   

10.
汪文学 《寻根》2008,(4):41-49
由于传统婚姻观念之影响和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生活是畸形的,爱情活动从婚姻家庭被挤向秦楼楚馆。但是,作为极富诗性精神的古代中国人,尤其是古代中国文人,其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是至为深邃且极富诗意的,流传至今难以数计的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诗词文赋和戏曲小说,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个性化的爱情感悟和独特的爱情理想。  相似文献   

11.
张云 《大理文化》2007,(5):51-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道德观念形成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仇富心理及其表现是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矛盾与对抗的一种集中体现,影响巨大.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以中国古代人治的社会制度必然产生的权力失控与权力滥用为切入点,探讨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仇富心理源远流长的原因和后果.  相似文献   

13.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3-14
10月21日,由北京首都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古代文人展》在布鲁塞尔市中心的ING银行博物馆开幕,来自比金融界、企业界、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约500人出席开幕式。走进展厅,面前是一幅巨型中国古代文人像。展览通过中国古代的笔墨纸砚、书法绘画及文人的各种文房器玩和书斋.  相似文献   

14.
邢卫 《华夏文化》2010,(1):26-28
<正>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见于文献,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士的身份是贵族。从内涵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士子属于士大夫,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指居官和有职位的人。《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第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15.
正糖是一种能给人带来甜蜜口感、让人愉悦的食品,也是中国美食五味"酸甜苦辣咸"中甜味的来源。唐朝则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糖和唐朝有关系吗?有!中国是从唐朝开始,才有了制糖技术,中国人是从唐朝开始才尝到了糖的味道。而这有赖于丝绸之路。正是通过丝绸之路,邻国印度的制糖技术在唐代传入中国。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国,是印度科技在中国传播和影响的一个重要例证。在古代,有三项西方科技发明被引入中国,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  相似文献   

16.
杨二奎 《寻根》2010,(2):24-28
<正>说到宗法思想,当今很多人往往以轻蔑或否定的态度对待之。其实,封建宗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既有使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一面,也有影响社会进步的一面;既有使社会和谐、家族团结、凝聚人心的一面,也有自私、狭隘、排外和禁锢人们思想的一面。但无论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宗法文明、宗法文化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推动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食采用的方式,在现代社会流行最广的是三种: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部.中国人是用筷子群体的主体,是筷子的创制者,是筷子传统的当然传人.我们使用筷子的历史是何时开端的?古代是否还采用过其他进食器具?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应当说并不很困难,因为我们有浩如烟海的典籍.其实不然,史籍中确实并不容易找到完满的答案.是考古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古代进食具实物,将我们所要寻求的答案明晰地展示到了世人面前.考古资料表明,古代中国人使用的进餐用具,主  相似文献   

18.
郭肖蕾 《寻根》2009,(2):64-68
庙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生活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与传统社会中人民的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至今仍长盛不衰。各地庙会,一般是在各种节日和各种神的所谓“诞日”举行,在农村还要加上春秋社戏的习俗。除了演戏,奉神像出巡是庙会另一项吸引人的活动,既是为了酬神祈福,又可以满足百姓放松身心、调剂生活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妇女没有与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但这不是说古代忽视女子教育,恰恰相反,中国自古便极为重视教育妇女,只是目的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礼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淑女贞妇。由于这种观念,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发达的“女教”“女学”。  相似文献   

20.
古代风水林与绿化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传友 《寻根》2002,(5):98-103
风水林是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而严加保护的林木。古代中国人对风水林的培护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绿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