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富含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哲学基础、艺术实践等方面探讨中西移情理论的异同。中西移情理论都认为移情是人之“情”向外界事物的感入与外射,主体和对象之间构成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两者的不同主要是:(1)“情”的内涵不同。西方所谓之“情”主要指人的性格、人的生命、人的整个精神气质;中国之移“情”则主要指情绪、心境。(2)移情方式不同。西方是扩张的自我同化一切,表现为由“我”及“物”的单向流程;中国则是主体与对象平等相待、互为作用的感应与寄托。  相似文献   

3.
梁宗岱诗论的重要代表作《象征主义》中将象征定义为一种情景配合,景即是情,情即是景的境界,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朱光潜所诠释的移情作用中由物我两忘进而物我同一的境界大同小异。梁宗岱以这种类似移情作用的美感经验的存在与否,作为判断象征主义作品的标准,并造成了其对广义象征主义与狭义象征主义的混淆。  相似文献   

4.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有情,皆为心声,文丝脉络,被情所牵,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文、鉴诗、评人、赏物都得移情入文,以情品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促成学生主体情感与文中客体情感互融、互动、互补,从而激起学生智慧、潜能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情景类文章的旨归,也是根本要求;见景生情,情动于衷,这又是此类文章的发端,也是基础。情景类一直是多年教学、写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家在努力,在强调,但收效甚微,个中情由就是学生缺乏应有的情(移情有两种相反的路径,先有情,为情找到恰切的寄托物,找到情与物的最佳契合点;先有物,物能诱发,激发心中酝酿已久的情,从而激  相似文献   

6.
作文需要习作者有着健康的情感,感情与外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情与物的嫁接、情对物的选择、情对物的改造这三种基本的移情表达方式的运用,可避免学生写作时由于情与物的离脱而造成文章的空洞与呆板。  相似文献   

7.
作文需要习作者有着健康的情感,感情与外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情与物的嫁接、情对物的选择、情对物的改造这三种基本的移情表达方式的运用,可避免学生写作时情与物的离脱而造成的空洞与呆板。  相似文献   

8.
吴甸起 《青年教师》2009,(12):48-50
拟人移情活脱如真 状物移情,只要能敏锐准确地抓到情与物的某种联系,即可入句成诗,巧妙构境,在情的外移和物的选择上灵活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虽有“移情”一词出现,但并没有移情理论的存在,原因有三:1、移情说产生于西方特定的历史化语境,主客体同一只是其内涵的一个层面,且与中国古代美学中“心物交融”说的内涵指向不一样,实现途径也不相同,前指向自我,体现出主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旨趣,后指向物我消融、情景两忘的审美至境;前得之于“投射”,后得这于“神会”,因而不能单从物我同一的角度总结出中国的移情理论,2、作为言志寄托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思维方法的“比兴”与西方的“移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并非真正相对应的概念。3、中国古代强调艺作品审美效果的“移情”、“移人”与西方移情说之“移情”内涵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分三个部分阐明景物描写的一般做法:一要紧扣主题,抓住特点;二要情景交融,移情入景;三是以人拟物,移情入景。每个部分都联具体课文进行简要地分析,以引起读者的感受和把握情境,从而置身到景物之中,由情入理,悦情见美,把情感和美感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到美的真谛,受到一种充满生机、朝气蓬勃和面对生活的熏陶,从而提高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何自然认为移情(emtahy)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惑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并感知他人的过程。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下,语用移情的本质是交际人在言语交际中对语言的选择,而其运行机制就是顺应。移情是语言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顺应语境的结果。本文将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论的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以《杨澜访谈录》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为实证资料从而研究移情策略对电视访谈节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根喜 《现代语文》2010,(9):157-158
散文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散文鉴赏的重点在于体会意境。在散文中,作者非常重视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的高度统一。散文在物与情契合的关系上,主要有四种方式:以情摄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情就物。  相似文献   

13.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4.
移情说强调外物的生命化,即把人的主观感情挪移到外物中去,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在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过程中,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过程中,"移情"手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汀步在园林中虽非“显景”,但却更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所体现出的自然、简约、虚空、韵律、移情之美,充分说明了它在园林审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心理学方法研究美学有4种观点:立普斯移情理论认为审美欣赏实质为移情过程,偏重由我及物;谷鲁斯内摹仿说认为审美核心是“内摹仿”,偏重由物及我;巴希的同情象征主义说认为美存在于心灵与对象发生同情共鸣之际;伏尔盖特移情说认为审美是超越自我的“客观感情”。  相似文献   

17.
什么叫"联想"?顾名思义,"联想联想"就是联系着想;通俗一点说,也就是"由这一点而想到那一点,由这儿而想到那儿;由景而想到情,由情而想到景;由这物而想到那物,由那物而想到这物;由这个人而想到那个人,由那个人而想到这个人……"这也是小学生作文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赋》与《诗品》中的物感说主要立足于人本身,不同于前代物感理论将其落脚在社会层面。《文赋》把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而《诗品》又补充了个人遭遇这一方面,丰富了“物”的内涵,并且更加强调“怨”情对诗人的感发作用。《诗品》之所以形成自身独特的物感说或源于南朝重情诗风的影响和钟嵘对三晋法家的学术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一 “移情作用”又称“移感”、“输感”,即把人的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知觉或想象的对象中去,而且意识到两者的完全合一,这种作用就叫移情作用。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20.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