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为能源的高效低碳利用,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专业素质扎实、创新意识突出、学科交叉能力强的“双碳”人才。能动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固体燃料的热重分析实验。通过创新实验内容、实施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固体燃料理化性质和燃烧过程的认知,强化了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了该实验的综合性、挑战性和高阶性。通过建立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高效完成了教学实验,充分发挥了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该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该文阐述了OBE教学模式意义及应用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中显著效果,详细论述了基于OBE工程教育模式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创新实验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以行业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创新类课程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新态势与新挑战,能源领域对相关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标准与新需求。能源动力类实验室作为培养能源动力类本科生及研究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与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由于能源动力类实验室内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面临一系列挑战。从“双碳”背景对能源动力类毕业生的要求出发,结合能源动力类实验室自身职责和特点,围绕如何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如何完善实验室安全体系,如何从思想认识和制度保障上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以保障实验室人员人身安全和实验设备正常运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与研究,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思路的拓展提供了新角度和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能源动力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索"互联网+教育"理念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开放自主式实验教学新模式,解决能源动力类专业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实验参与积极性低、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差等问题。融合互联网技术和虚拟仿真实验的优势,开发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支撑下,从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两个方面,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开放自主式实验教学模式。突破实验条件制约,给学生创造自主实验空间,逐步实现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机能学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集人体机能实验、动物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为一体的机能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强化人体机能实验、优化动物实验、引入ESP虚拟仿真实验,改革机能实验课程体系;建立智慧实验教学平台规范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数据、精细指导实验流程、实现信息集成化管理;并完善实验教学多维考核评价模式,形成了“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新体系。新体系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创新能力与临床思维的培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提升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剖析了传统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各种弊端,提出了大学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建立平时考核、课终考核、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考核机制,尤其是通过课程论文、课后答辩、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了"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对学员专业及素质考核的预想效果,以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促进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全球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学界对高等教育本土国际化的新思考,混合式教学也成为疫情后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如何实现中外双师资源合理配置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Z大学是一所致力于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本文通过透视其2021-2023年双语双师国际化专业课程的学生评教,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对双师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创设智慧学习环境、优化双师的课程分工和角色、完善师生多维评教系统,构建集“国际化情境”“跨文化能力”“知识建构”为一体的本土国际化双师混合式教学管理模式,使全体学生平等享有国际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主体在互信、协同、创新、共赢的“共同体发展”理念指导下,创新构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六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利益契合、长效健康”的合作机制、“标准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九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现代”的育人文化等理论与实践成果,解决了课程体系职业性和实践性不足、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不够、学生学业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徒)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地国际化深度拓展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外延。无论是基于价值意义还是工具意义,在地国际化与中国的“双一流”建设具有较高的“耦合性”。推动在地国际化实践理应成为深化“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议题。“双一流”高校应以“全面的国际化”为实践目标,既要基于传统范式寻求更高质量的资源积累与能力提升,又要从理念和实践形式上强化创新与变革意识,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学习体验与加强国际化发展的治理能力为根本依归,推动在地国际化实践的体系化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相似文献   

10.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考虑到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绿色能源的潜在需求以及油气行业的发展导向,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急需改善。文章首先表明,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做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进而分析了“双碳”背景下油气行业绿色转型的必然性,指出了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多领域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呼吁培养“石油工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杨云龙 《科教导刊》2023,(26):109-111
文章秉承“两性一度”导向,以“微分几何”课程为例,针对该课程开课前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教学现状,结合数学类专业课程内部逻辑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际特点,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次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分级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以及拓展课内外资源,构建不同难度的课程内容主线,同时借助“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闭环,三位一体地实现全面育人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职二维式“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模式围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同步展开,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三方共同参与实施。该课程考核模式在考核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新性得到明显提高,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扩招)机电类专业“电气控制技术与PLC”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通过对扩招生学情分析,采取分层互动法的教学方式,探索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途径,强化价值引领,因材施教,在专业课程教学进阶中实现突破。实践表明:课程思政让专业课变得丰满有魂,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把育训结合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4.
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的融合,可有效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为提高岩土类学生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项目组通过建设地下工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库等一系列核心岩土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成了“信息促教”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和素材库。开展“讲授+自学+研讨”“课堂+课外”“线上资源+线下资源”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并建立岩土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岩土类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能源动力类专业科技写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专业背景不突出、思政元素易被忽视、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在其考核过程中存在抄袭严重、成绩区分度低等弊端,致使学生难以真正领悟科技文体的撰写方法与规范。本研究针对能源动力类专业科技写作课程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在长沙理工大学进行了试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考核效果,为能源动力类专业拓展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实际岗位的技能需求出发,结合技能考证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中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创建了“题库式考试+实物电气绘图+项目设计”的考核模式,对专业课程的多元化考核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能源动力领域的热功转化设备庞大复杂、运行成本高、操作风险大,难以在实验室内建立真实循环过程,本文围绕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原理,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将其应用于能源动力类本科生实验教学,详细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方案及教学内容设计,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于能源动力学科大型复杂设备的认知,加深对循环原理的理解,熟悉能量高效利用的方向和手段,对该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地方院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电子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电子类专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电子类专业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特定零星需求岗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外贸类专业为例,提出“集散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阐述了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内外结合、分层递进、集散通达”的“集散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经验,为高校外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集散式”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能力提高,有利于学校规范集中管理和企业多样化岗位需求的统一,但也存在教学内容难以标准化、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和实施存在先天的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探索并实践面向专业课程的过程化多维考核模式,建立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专业课程考核理念,通过科学划分专业课程类型,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专业课程"学"的激励效能,实现以"考"促"学",从根本上实现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反馈"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跃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