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七姓瑶是由生活在湖南怀化一带的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构成,关于其族源说法不一。文章从学术界公认的瑶族族源的历史脉络出发,结合怀化瑶族发展的文献资料,研究认为,七姓瑶源自于远古的三苗与荆蛮;"武陵蛮"或"五溪蛮"是其主体来源。自隋唐以至宋,怀化瑶族逐步完成由"蛮"到"徭"的文化整合,"辰州徭"、"靖州徭"和"沅州徭"即为怀化瑶族早期的民族共同体。七姓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当在明清时期形成,其直接来源即为"溆徭"和"辰溪徭"。  相似文献   

2.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对于瑶族族源。学术界先后提出了“山越说”、“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说”、“古摇民说”、“古尤人说”、“多源说”等多种学术观点,本文试图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瑶族族源追溯到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三苗时代。  相似文献   

3.
瑶族 唐代称莫徭。据传其先民曾因有功于国家而免征徭役,并由此得名,后改为“瑶”。 锡伯族 据说为鲜卑族后裔,后因“鲜”与“锡”、“卑”与“伯”声母相同而讹变为“锡伯”。17世纪末,清政府将其编入八旗,并调锡伯族官兵及家属3000余人由东北迁驻伊犁屯田,故有今日之锡伯族。  相似文献   

4.
从新发掘出来的史料论证,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蛮猺",是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和隆回县虎形山奉姓花瑶的族源.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的本来族属应为瑶族.瑶族在梅山文化的多元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居住在怀化的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瑶族的服饰丰富多彩,是其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物化的集中体现.以罗子山七姓瑶为例,首先回顾了该瑶族服饰传统文化及特点,对其部分遗存的服饰工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七姓瑶族服饰的文化现状,提出了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七姓瑶服饰文化嬗变的...  相似文献   

6.
贵州土家族的族源,学者们多认为是巴人,也有人认为是楚人、板楯蛮、宝人或乌蛮,但这几种说法都有与文献相矛盾的地方。尽管巴人、楚人对土家文化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根据对一些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根据对土家族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笔者认为贵州土家族的族源应该是当地土著,即汉朝时的武陵蛮。  相似文献   

7.
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主要由壮、汉、瑶和极少数的毛南族构成。壮、汉、瑶三个民族间的关系特点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的他族观上,如其他民族称汉族为"大汉族",瑶族被壮、汉族认为是"不讲究卫生、无生育计划"的民族,这种看法曾一度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此外,还表现在有限的族际通婚及瑶族与壮、汉族的融合等方面。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后,随着瑶族地位的提高,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民族关系越来越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8.
敕勒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关于其族名、族源的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首先通过对汉文史料的分析,认为,古代汉文文献中所讲的“赤狄、丁零,同族异名”基本是正确的。其次,运用汉文史籍及中外考古成果,考证出敕勒的族源在贝加尔湖及其以西。  相似文献   

9.
千家峒内住居瑶族,始于南北朝,曰零陵蛮,或曰莫徭蛮,形成于宋元之际。由于官府围剿千家峒的事件发生于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故本文称之为元代千家峒,或简称千家峒。峒内的瑶族以梅山蛮为主,本文对梅山蛮的来源及族属,对大德九年官府进兵千家峒的路线、千家峒瑶族的出逃路线及有关地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0.
千家峒内住居瑶族,始于南北朝,日零陵蛮,或日莫徭蛮,形成于宋元之际.由于官府围剿千家峒的事件发生于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故本文称之为元代千家峒,或简称千家峒.峒内的瑶族以梅山蛮为主,本文对梅山蛮的来源及族属,对大德九年官府进兵千家峒的路线、千家峒瑶族的出逃路线及有关地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1.
吐蕃族源“西羌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在吐蕃族源问题上持"西羌说"的一例——《羌族史》中观点和相关文字的分析,认为其存在着对《后汉书.西羌传》中一段文献资料的误读,列举了误读之所在,进而分析了误读产生的缘起,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建立在此误读之上的吐蕃族源"西羌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元代千家峒瑶族主要源于梅山蛮及其源流故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家峒内住居瑶族,始于南北朝,日零陵蛮,或曰莫徭蛮,形成于宋元之际。由于官府围剿千家峒的事件发生于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故本称之为元代千峒,或简称千家峒,峒内的瑶族以梅山蛮为主,本对梅山蛮的来源及族属,对大德九年官府进兵千家峒的路线、千家峒瑶族的出逃路线有关地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3.
以平地瑶、民瑶为主的汉语支瑶族主要聚居在南岭山系的越城岭、萌渚岭山脉的丘陵地带,与主要聚居在高山地区的过山瑶、聚居在平原谷地的汉族共同构成了层次分明、特色显的族群分布格局。汉语支瑶族的姓氏构成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其族源主流应是逐步汉化的盘瑶,但也包括了汉族、壮族等其他民族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畲族族源问题是我国南方民族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现就近年来有关国内畲族族源研究的情况进行介绍,以助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入。一武陵蛮或苗瑶畲同源说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畲族源于武陵蛮或畲、瑶、苗同源于武陵蛮,并与盘瓠关系密切。蓝万清《畲族盘姓去向探讨——兼论畲瑶关系》(《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认为盘瑶与畲族同源,他们原是一个部落内的几个氏族,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盘瑶融合别的民族因素,重新组成了新的  相似文献   

15.
畲族族源问题讨论展开以来,已初步形成越人后裔说;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以及“南蛮”中的一支说。近见施联朱先生《畲族来源与迁徙》一文,进一步阐述畲、瑶同源于武陵蛮的主张,这使畲族族源讨论又前进了一步。但笔者对于施先生根据其引证的资料所作的结论,尚难苟同。畲族与武陵蛮在其民族形成的历史上迄今尚找不出任何亲缘关系,说它们各是“南蛮”中的一支则可,把“南蛮”中的“武陵蛮”硬说成是畲族的族源,则未免缺乏必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新安名族志》是一部研究徽州氏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书之一。但是,其对"章姓"的记述却有重大差错。《新安名族志》之史料,源于各地族谱,但族谱凡涉及人,都遵循"昭穆有序,长幼不乱"的原则。可是,"亦多显者"却乱了规矩,显然不足取。  相似文献   

17.
""词族共有五个子族,所拥有的源义素分别为"圆转义""连绵不绝义""弯曲义""断绝义""瘦长义",源义素之间存在引申关系,由此可证汉语词义外部系统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蚩尤是南蛮的上古远祖,涿鹿之战被黄帝擒杀.兼论九黎、三苗、盘瓠、梅山蛮等的族源和迁徒.  相似文献   

19.
排瑶或八排瑶是瑶族的一支,主要聚居在粤北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邻近的连山等。据1982年的户口普查(广东省连南县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连南县共有人口127,646人,其中瑶族58,227人.占总人口的45.62%,绝大部分为排瑶,仅有少数过山瑶居住境内。学界有关瑶族的历史,特别是瑶族的族源问题,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众说纷纭,至今并无共同的结论。环绕这一问题的几个重点是:一、瑶族的族源是单元、抑或多元;  相似文献   

20.
对有关哈萨克族的历史沿革情况作了概括的介绍,并着重从哈萨克族的族称、族源、系谱以及人口分布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