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篇小说《铸剑》创作于20代中后期,取材于中国古代“三王冢”的历史传说故事.鲁迅严肃地考察中国历史与现实,他从这个充满血腥的历史传奇中发现了一种斗争精神,这种充满勇敢决绝的牺牲色彩的斗争精神与鲁迅自青年时代起就努力倡导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十分吻合,《铸剑》疑聚了鲁迅时期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精神和实质的精确把握,其中黑色人——宴之敖者这一形象是鲁迅的伟大创造,他是鲁迅所理解的战士、革命者形象.又是鲁迅自我意象的象征,这篇作品包含着鲁迅对革命斗争经验与革命者命运的深刻、独特的理解,通过学习鉴赏,谨撰此文纪念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  相似文献   

2.
孙蓓 《少年月刊》2011,(12):4-6
他是爸爸眼中充满疑问的“小问号”;他是妈妈眼中聪明调皮的“小精灵”;他是老师眼中多才多艺的“小能手”;他是小区居民眼中善良淳朴的“小雷锋”;他是同学们钦佩欣赏的“小偶像”……  相似文献   

3.
生活的真谛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 ?身处不同生命段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草帽》中的年轻人风华正茂 ,且正在品尝人生的“甜酒” ,他们为未来而生活 ,而未来总给人美好的希望 ,所以 ,在他们眼中 ,生活的真谛就是幸福。《草帽》中的老人身处生命的晚年 ,沧桑的人生历程使他对生活总有一种不为福喜 ,不为祸忧的平淡态度 ,在他眼中 ,生活的真谛既是幸福 ,也是不幸。所以 ,面对年轻夫妇的“道谢” ,老人不仅未领情 ,反而说出了一段“扫兴”的话 ,在老人看来 ,当人得到幸福的时候 ,没有必要感谢那带来幸福的“机缘”或命运之神。因为 ,这机缘或命运之神 ,既可成为…  相似文献   

4.
鲁迅为人,在我看来是很痛苦的——“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鲁迅为文,在我看来更加痛苦——一种鲁迅特有的痛苦。它是“孤独”、“无奈”和“失落”的混合,并充满悖论。于是鲁迅说:“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一.《孤独者》:“受伤的狼”鲁迅曾经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1就我个人而言,鲁迅的小说中,我最喜欢《孤独者》2。  相似文献   

5.
复杂的缠绕——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树书屋”的槐树在鲁迅的生命体验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槐树的“阴树”特征都与鲁迅身上的“鬼气”相契合;槐树的“茂树”特征又与鲁迅个体生命力的萎顿、人世变幻的无常相背离;槐树作为鲁迅与周作人曾经“兄弟怡怡”的见证,还成为鲁迅隐秘表达情感的机制.探求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为深刻理解鲁迅“蛰伏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铸剑》创作于20年代中后期,取材于中国古代“三王冢”的历史传说故事。鲁迅严肃地考察中国历史与现实,他从这个充满血腥的历史传奇中发现了一种充满勇敢决绝的牺牲色彩的斗争精神,它与鲁迅自青年时代起就努力倡导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十分吻合。小说凝聚了鲁迅该时期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精神和实质的精确把握。宴之敖者是鲁迅所理解的战士、革命者形象,是鲁迅自我意象的象征。作品包含着鲁迅对革命斗争经验与革命者命运的深刻、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立人”与“立国”是鲁迅思想内核的双璧.鲁迅早期在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时候,强调的是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但并不排斥集体主义的“立国”,是通过“立人”而“立国”;经鲁迅自己不断地质疑,加上血淋淋的事实和如火如荼的群众革命运动的启示,又由于鲁迅对马列主义新思想的摄入,鲁迅就逐渐转到“立国”上来了.此时他突出的是集体精神、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但对“革命”和“民众”又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关注“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鲁迅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三六年。他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终其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战斗到底。“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①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他和广大的中国人民是“共同着生命”而始终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鲁迅生命的哲学.其中九篇是以梦的形式而构建的,在这九个梦里鲁迅展现了他对生与死的两难困惑,面对这样的困惑鲁迅选择了无奈的回避,其中“梦中梦”的独特艺术构筑体现了鲁迅纯然的生命艺术.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13.
撑起生命的帆 “活着才是痛苦啊!”这句话,与作品题目《热爱生命》看似矛盾.实际上,主人公没有等待死亡,他挺住了,战胜了害怕,护住了生命.支撑着他如此热爱生命的,是那蜷缩在生命根蒂深处的信念、他的母亲、阳光明媚的故乡以及橘子林和繁花间的家.他又何尝不是在为母亲,在为心中这一份朝着光明活下去的坚定信念好好地活下去?这最后一抹生命的希望,在荒野上空来回飘荡.在寒风凛冽的高原上,他眼中却燃烧着火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散文集的《朝花夕拾》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它是对鲁迅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其中记叙了大量的风物传说、人情掌故,被人们当作风俗史料来读;它充分显示了鲁迅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华,是一种挥洒自如、充满了幽默和智慧的大手笔创作,为现代散文叙事记人这一支开创了典范.它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整个集子的基调呈现出少有的、明快而又略带忧郁的色彩,这从集子被命名为“朝花夕拾”就可以感受得到.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6.
叶雷 《今日教育》2012,(9):44-45
梁漱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注定是“一干个人眼中有一干个粱漱溟”,但他自己说,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问起他是怎样一个人,朋友回答“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过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在他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四件小事的回忆,反映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文中的四件事由第一自然段关键词“暖戴”引发出来,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四件事从不同侧面作了立体的回答,最后又前后照应总的回答开头提出的疑问。根据课文特点,我结合单元训练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一、整体初读,发现感知1.揭示课题,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初步认识。2.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  相似文献   

18.
高根弟 《现代语文》2006,(12):44-45
钱理群认为,鲁迅的小说与杂是偏于“为别人”写的,而散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鲁迅要借散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学个人话语的存在。作为鲁迅唯一的散专集《朝花夕拾》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不同于他的小说杂,又不同于他的散诗,为我们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9.
与当时一些政治家、实业家为了救国而置个人觉醒于不顾,或是革命者以牺牲个人生命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不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神思”这个关键,将个人精神的觉醒作为启蒙的终极目标.“立人”是他早期为中国寻求到的建立现代“人国”的唯一途径;文艺则是其“立人”思想的践行之途.从“立人”至“立心”转化的文艺观,其中有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但总体上是他建立在真切感受本民族生存现状、深刻省思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