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语文课堂应是美的旅程,因为它是最生动、最活泼,也是最富有诗意的。可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堂改来改去,语文的特点似乎越来越淡,无从发现语文的魅力,更无从体现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独特之美,不能让人陶醉其中,感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我认为语文之魅力就在于其“美”,不美的语文,不美的语文课堂,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喜欢,不会让人着迷。不能让人喜欢,不能让人着迷和陶醉的语文课常必将永远不会让人心灵震颤,也不可能提高语文成绩,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彭银兰 《成才之路》2011,(36):34-34
在语文考试中,曾经有这样的一道题:“语文是一。”回答对语文的品味题的答案是: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这些美的体验应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童真语文”是季科平提出的教学主张,它合乎“儿童语文”的本质要求——“让孩子在童趣中学到真语文”。历经十年打磨的“童真语文”,体现了“儿童语文”各种教学样本的内在共性,成为值得借鉴的优秀样板。“童真语文”的首要追求是让孩子在“童趣”中学习:“童”是因材施教的初始之材,“童”是导儿学步的天然对象,“童”是循序渐进的开序阶段“。童真语文”的核心追求是让孩子学到“真语文”:“真”是母语习得之真谛,“真”是面向生活之真途,“真”是授人以渔之真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语文里,那一片叶子是神奇的。这个“小东西”能让人感受到“大局面”,所谓“一叶知秋”;而这个“小东西”也能让人看不到“大天地”,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相似文献   

5.
徐茹 《文教资料》2011,(30):63-64
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感才是有生命力的。但语文教学仅做到“情浓”还不够,还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由“语文”和“人文”共同调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和人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相似文献   

6.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语文味”?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也就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本色、本体和滋味。它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境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语文味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是言语和精神融化的滋味,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是语文所特有的气质、氛围、品位和境界。语文的个性魅力就在淋漓尽致的“语文味”之中。  相似文献   

8.
童产玲 《现代语文》2010,(11):84-85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指出:“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评价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测此,“让语文学刊焕发出生活的七彩阳光”成了当前语文老师共同的呼声。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学习焕发出生活的七彩阳光?  相似文献   

9.
综合性学习,是新时期以来教育界不断探索的话题与理念。就语文学科来说,综合性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它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就像一盘子“新菜”,盛上饭桌来,就让人垂涎三尺,跃跃欲试。搞好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则面临教学很多问题与难处,如何让“这盘菜”更加色香味俱全,让吃的人既吃得饱也吃得好?  相似文献   

10.
配合语文“必修本”的教材《语文读本》,是专门为学生阅读选编的综合性读物,它选文精美、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其思想性、趣味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使人读后爱不释手。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让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中,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但现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在中学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一代代年轻学子念着“子曰诗云”走了过来,中国悠久的文化也得以在这“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的深情朗诵中继续光辉灿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贡献大矣,语文教学的历史久矣,这是让所有语文教师都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但是,现在呢?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它面临着如此多的挑战与考验。  相似文献   

13.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苏红利 《考试周刊》2011,(70):60-61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心理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老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让“语文味”充满整个课堂,用爱心打动学生,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根据母语特点,遵循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让儿童学好语文的科学。语文教学也是艺术,是形象的、情感的、审美的、富有魅力的传承语文知识能力的艺术。由于母语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因此,中国的语文教育不仅是使儿童从“自然人”转变到“社会人”的教育,也是使儿童成为真正中国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挣脱应试教育的锁链,还语文教学以精神上的自由和愉悦,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语文,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一、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它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于家庭环境、性格、经历等不同,阅读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  相似文献   

17.
我县的课改正是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许多语文教师却为语文教学感到困惑,语文越来越难教,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淡。如何打破学生对语文课的冷淡?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沉醉,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兴趣可以引导人发掘自身潜力,甚至超越能力极限。那么,如何让语文令人“沉醉”,让高中语文课堂趣味盎然呢?  相似文献   

18.
应江 《教育现代化》2006,(11):83-83
“生”是一个灵动的字眼.它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生动、生成等一系列充满生命成长的词语。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语文。作为母语,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不应仅局限于“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语史能力的范畴.也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底蕴,应该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生命质量,获得道德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只是新课程理念下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让语文这门学科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才能让语文更受学生欢迎,更快地提升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那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应该选在何处?  相似文献   

20.
王必芳 《考试周刊》2011,(67):35-36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它是活生生的。可是当今语文老师和学生最感到头疼的也是语文,尤其是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往往成为学生最没有兴趣的课程。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变成生动有趣的课堂呢?作者结合个人教学心得,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活跃起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