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代表了受剥削、愚昧、善良勤劳,虽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已有所挣扎,最终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的悲剧似乎早已成定论,也让人们谈得过于烂熟了。人们认为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是封建的吃人礼教造成的。我认为这些结论太笼统了,太宽泛了。确切说,祥林嫂是恶俗陋习的牺牲者,她的悲剧正是因为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犯了恶俗陋习的禁忌。 恶俗是指严重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人们思想的风俗,多发生在迷信盛行的蒙昧时代和晚熟民族居住的僻远之地,以野蛮残忍为突出特征。恶俗也叫愚昧、迷信的陋俗,能造成人的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尤其对妇女的摧残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3.
吴芳 《时代教育》2015,(4):140-141
本文主要联系悲剧的含义阐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社会、文化、个人三个方面来探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分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承受封建贞洁观念压制的女性千千万万,为何祥林嫂的命运显得如此让人叹惋?笔者认为,主要是源于祥林嫂对造成自己不幸命运的封建“贞洁”观念的怀疑与抗争。她在鲁镇这个“误入的世界”不断强化其“罪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自我“失贞”的惩罚,生存的无意识又召唤她去质疑。外在强化与内心质疑形成巨大的漩流,让祥林嫂沉溺于两种对立意识的矛盾中,丧失了辨别能力,进而失去了对生存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悲剧人物祥林嫂,人们都特别强调说,她是由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压迫死的。此说并不十分恰当。祥林嫂是一个多重悲剧的人物。她生活在封建宗法思想统治之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四权”的迫害,但更主要的、对其命运起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祝福》发表以来,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是因为它的主人公祥林嫂被黑暗的封建社会吞噬掉的悲剧,真实地反映了传统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吃人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形象地揭示了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们在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时,谈到她死于何时...  相似文献   

8.
唐晓琴 《文教资料》2010,(12):10-1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悲剧性。在所表现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宝黛的爱情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封建的婚姻观所造成的,封建婚姻观否定了黛玉,同时也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宝玉,从而否定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本文将从封建婚姻观的角度出发,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进行一些探索,在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下,宝黛之间超越现实世俗的爱情必然为社会现实所不容,必然遭到封建家长的残酷扼杀,必然会有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祝福》、《离婚》、《伤逝》中深刻剖析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女性共同的命运悲剧.这些女性或多或少都对封建礼教进行过反抗,但最终还是“回归”自身封建思想的“牢笼”;而封建势力的强大,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探寻的女性问题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再读鲁迅作品对我们思考今天的女性问题仍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鲁四爷并不代表着封建政权对祥林嫂实施迫害,他只是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之一;鲁四老爷也不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元凶,他只是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打击的众多人之一;是鲁镇这个高度思想化的环境联合绞杀了祥林嫂.  相似文献   

11.
蛮族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迁徙到江汉、江淮地区的蛮族大都进入了封建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涌现了大量蛮族村落。蛮族内部差异甚大,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封建主义"一词具有多义性,这一概念的学术史是由狭义封建主义、广义封建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概念这三大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构成的。狭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16世纪法学家对西欧中世纪"封建法"的研究,专指封臣制和封土制。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形成于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纪社会的批判,由此这一概念代表整个中世纪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概念源于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封建主义至此具有生产方式的含义,代表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阶段。三大封建主义概念都有各自的学术功用,它们为认识前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无需再以"封建"的本义否定这个词的其他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中古时期,德国封建主义的发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迟缓;二是不完善;三是土地因素重于人身因素。这三个特点对德国王权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具体而言,封建主义的缓慢发展,使王权失去了掌握主动的时机;封建关系的不完善,阻碍了以国王为顶尖的等级金字塔的形成;土地因素的重要,造成了采邑的发达,为诸侯对抗王权提供了物质基础。与西欧其他国度不同,德国的封建主义,对于王权而言,是一种离心的力量;对于诸侯而言,却是一种向心的力量。本应赋予国王以权力优势的封建主义,事实上却削弱了王权。这说明,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还要看现实的权力结构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4.
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自秦汉以来,中国古贤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关于它们之间的优劣利弊,争论始终不断.明末有亭林、梨洲先生出,大胆倡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其主旨则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若将亭林、梨洲文论与西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书对读,就不难发现古贤因得不到类似亚氏那种政治学理念的支撑,既撤不走政治道德化的心理屏障,也跳不出"封建、郡县"、"公天下、私天下"固有的概念陷阱,充分暴露中国传统学术致命的弱点,亦即钱穆等先生批评的"只研究治道,不研究政体."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社会主义的产生来看,它是嫁接在封建社会基础上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的产物,是东方国家在其传统文明的背景下应对西方文明挑战的产物.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现实社会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潜存的两大内在矛盾.正是这两大矛盾主导和决定了现实社会主义的演进方向和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封建社会都存在着“重农抑商”的传统,然而由于两国封建社会在本质上并不一致,因而其“重农抑商”传统的根源、出发点和手段也不相同。另外,与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重农抑商”不同,日本封建社会推行“重农抑商”的是幕府封建主阶级,并不是新兴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个演变和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过程。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对于正确制定革命党人的战略和策略,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正确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诗《上山采蘼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不是劳动妇女对丈夫喜新厌旧的行为的指责 ,而是这对离异夫妇对原有爱情的眷念 ,对被迫离异的无奈与痛苦 ,对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愤懑。  相似文献   

19.
近代武汉码头工人人数众多,码头劳资纠纷频繁发生,对武汉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1927-1937年间武汉码头劳资纠纷情况的梳理,分析其不同于一般劳资纠纷的特点,认为码头工作权的封建把持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自由雇佣原则之间的矛盾,是近代武汉码头劳资纠纷产生的根源。码头劳资纠纷之频繁,在近代一直困扰着武汉工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五四文坛的“童心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和外国儿童文学的影响催生了“童心崇拜”的热潮。童心作为反封建专制的突破口和反污浊人世的避风港而被礼赞,它寄寓着新文学作家们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童心崇拜”极大地张扬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童心“美”,从而加速了中国儿童文学获得现代品格和审美品位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