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六朝通鉴博议》是南宋史家李焘的一部史评类著作,该书系统总结了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得失,为南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历史教训。此外,该书还有鉴戒教化的史学价值观、治史近于事机,以及包含华夷之辨思想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相似的南北军事对峙时期,分别是六朝和宋金时期。南宋在许多方面都仿照六朝的做法,并对六朝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总结。出了象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等多部总结性的著作,以作为南宋在军事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三个高潮之一。这一时期史学成果累累 ,对史学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对六朝时期的史学研究尚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深为可喜的是 ,由南京晓庄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邱敏先生撰写的《六朝史学》 (南京出版社 2 0 0 3年 1 0月版 ,为《六朝文化丛书》第 4种 ) ,终于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六朝史学》共分六章。前言部分对全书作了概述。第一章探讨了六朝史学兴盛的客观条件。第二章介绍了六朝时期的史官制度和史学教育② 。第三、第四章对六朝时期的史书分门别类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唐中叶,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备极论述了唐代以前史学的长短得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史通》。《史通》一成书,刘知几的好友、史学家徐坚就大为赞赏,他。说:“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唐玄宗李隆基读后也称赞《史通》为“佳著”"。可见《史通》在当时是很受人推崇的。然而《史通》在宋代却命运多舛,除了遭受许多严厉的谴责之辞,很少有人对它进行传习和研究,甚至《史通》在宋代(讠为)脱很甚,几乎失传。那么,《史通》在宋代何以会受到如此的冷遇,史籍皆语焉不详。本文想从宋代的史学风格入手来探讨《史通》在宋代的遭际,以弥补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5.
“胜质则史”、“《诗》亡而后《春秋》作”,史同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成果,其间因缘割舍难尽。中国史学之发达,重史崇史观念之浓重世所罕匹,史学堪称中国古典明的渊薮与结晶。化精英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历史编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史传传统深受学濡养,同时又对学尤其是小说创作嘉惠良好。薪尽火传,富含学性的前四史及六朝正史虽为刘知几《史通》诋斥摧抑,并造成后世正史学意味的剧衰,其叙事写人艺术却在唐人传奇小说中延伸发展,对史传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正是唐人传奇小说号为“一代之奇”、“特绝之作”,从而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体独立。成败两由之,史因缘洵为解读中国小说史的总枢机与大关键。  相似文献   

6.
富有特色的六朝史新作──《六朝史稿》评介田忠一部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新作──《六朝史槁》(简修伟、庄辉明、章义和著),已于日前正式出版问世。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简修伟教授与他的两个弟子多年研究心血的结晶,也是值得史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史滥觞于文字书法史。在中国艺术史中,首先觉醒的是文字书法史,而汉魏六朝是文字书法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南北朝时期王的《古今文字志目》与江式、虞和的《论书表》,是中国书法史学创始阶段的代表成果。这些著作不仅记述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早期发展历程,而且提出了有关书法发展规律及书法的社会功能的理论。这一时期的文字书法史学带动了绘画史学的发展,从而使中国艺术史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文胜质则史”、“《诗》亡而后《春秋》作”.文史同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成果,其间因缘割舍难尽。中国史学之发达、重史崇史观念之浓重世所罕匹,史学堪称中国古典文明的渊薮与结晶。文化精英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历史编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史传传统深受文学濡养,同时又对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嘉惠良多。薪尽火传,富含文学性的前四史及六朝正史虽为刘知几《史通》诋斥摧抑.并造成后世正史文学意味的剧衰,其叙事写人艺术却在唐人传奇小说中延伸发展。对史传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正是唐人传奇小说号为“一代之奇”、“特绝之作”,从而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独立。成败两由之,文史因缘洵为解读中国小说史的总枢机与大关键。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21-27
李思纯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年曾留学法、德,学贯中西。李思纯治史主要受西方实证史学和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影响。李思纯翻译《史学原论》,进行中西史学比较,这是他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史料观方面,李思纯强调"穷尽一切史料",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和第一手史料的价值。研究方法论方面,李思纯以"理想推度"之法试图弥补史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度,强烈的史学观念影响着上自史官下至小说家的创作与著述。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拾遗记》虽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在其艺术审美特征上也表现出史学化的倾向。《拾遗记》的这种史学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史书式的结构体例、尚实的著录意识、以史为鉴的撰述目的和补正史遗阙的史料价值上。  相似文献   

11.
辽金之时,契丹文人的活动地域多在黄河以北。通过查考宋金两方的文献,可知契丹文学家耶律履曾经使宋至杭州。此事在耶律履生平中至关重要,成为其晚年得志、集两朝皇帝宠信于一身的重大转折点。《金史》本传未载此事,从而出现缺漏。耶律履被派使宋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朝任职时间长,自身素质高;二是世宗准备重用和提拔耶律履;三是耶律履精于绘画,此次使宋可能另有任务。修撰《耶律履年谱》或"耶律履小传"时应补入其使宋之事,以求史实完整。  相似文献   

12.
刘宋监狱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监狱史研究历来作为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南朝刘宋时期的监狱状况至今未有学者专门撰文论述。刘宋时期的监狱除了因袭魏晋以来的旧制外,不论在监狱的设置和监狱制度的制定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并对唐代的监狱制度产生过影响,成为了唐代监狱制度的来源之一。因此笔者试图主要依靠《宋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勾勒出刘宋时期监狱的大致的轮廓,引起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14.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记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关于僧人的记述尤为丰富,书中描述的僧人活动空间非常广泛,社交比较活跃,从事活动丰富多样,对此时人亦有不同议论。通过对该书相关记述的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该时期僧人群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清初陈祚明所编《采菽堂古诗选》体现出折衷七子、竟陵两派的诗学批评特色,在明中期以来出现的各类古诗选本中颇具特色.本文主要考述陈祚明的交游情况及《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意图.认为其诗学倾向与交游有着一定的关系,编选《采菽堂古诗选》则主要出于对当时宗宋派的回应,对格调诗学以汉魏、盛唐诗为典范的视野拓展,及强调古诗编选的辩体眼光、诗史品格与鉴赏批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7.
汪伯彦(1069—1141),祁门(今属安徽)人。北宋徽宗朝进士。南宋高宗朝历任知枢密院事、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等。以宋代史料为主,对《宋史·汪伯彦传》进行补正,补正范围主要是对其记载简略之处的史实补充以及与《宋史》本传记载有歧义之处的史料对比。  相似文献   

18.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宋神宗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本《尉缭》删去了杂家的内容,保留和突出了兵家内容,此后之目录著作均把《尉缭》著录在兵家类,今本《尉缭》由此定型。  相似文献   

19.
《新唐书》、《旧唐书》对李商隐评价歧异之处,主要表现为政治态度和创作成就两方面。对二者评价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可对李商隐在唐末五代和北宋的接受状况有更为客观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陆机作为一代文豪,著述甚富,除大量的文学作品外,史志目录还著录了他所撰写的晋朝第一部当代史《晋纪》。但综合史料加以考辨,此书的主要作者应为束皙,而非陆机;此书的正确名称应为《晋书》,而非《晋纪》。这部纪传体的晋史之所以误作编年体的史书,也是有因可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