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教学参考施甸县 李瑛 杨在荣 陈广云教学内容:“九义”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6页、67页的内容和练习二十。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知道有大小不同的角。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4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认识角的顶点和用直尺画角。教具准备:投影仪、胶片、画在纸上的图形、剪好的图形、透明胶布、剪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角”1.依次出示:三角板、红领巾、钟、折扇(钟面显示在“3点整”,折扇要打开)。2用一张纸折成大…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简介 1.复习上节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什么是角,并讲出两块三角板中各内角的度数。接着,要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75°的角。学生画完后,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2.教学用量角器画角。教师说:“如果要画一个65°的角,应该怎样画呢?这就要利用量角器了。”随即,教师宣布:用量角器画角,是本节课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6,(10):33-34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相似文献   

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芜湖市师范附小胡鑫林教学内容:义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0—41页,练习二十三。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教具、学具准备:红领巾、三角板、钟、折扇、活动角、学生准备纸一张、直尺一把。...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简介 1、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什么是角,并讲出两块三角板中各内角的度数。接着,要求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75°的角。学生画完后,指一名学生板演。 2、教学用量角器画角。教师说:“如果要画一个65°的角,应该怎样画呢?这就要用量角器了。”随即,教师宣布:用量角器画角,是本节课的课题。 接着,教师对用量角器画角作了示范,画出了一个65°的角,边画边按教材中叙述的画角步骤作了比较清楚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复述一遍。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用量角器作出一个125°的角。学生作出的图形,有的十分正确,有的却作出了小于90°的角。教师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它不是原始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相关要素的逐层递进.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才能逐级提升.用三角板画角原本只是"角的认识"课中的一道习题:"你能用三角尺画出15°、150°、165°、75°吗?"这道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板认识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俞益 《河北教育》2008,(7):52-55
教学内容:用量角器按给定的度数画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画角。2.让学生经历画角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比较归纳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四年级“角的画法”练习课上。学生们正在用一副三角板画角。当画到165°角时,学生们都感到无从画起。于是他们就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小组合作,竟然得出了好多种画法(如图1~4)。  相似文献   

9.
张曼 《黑河教育》2013,(1):33-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初步了解决定角大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在找角、画角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索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似文献   

10.
冯树学 《山东教育》2003,(28):44-4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习题。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判断角,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教学难点建立角的表象。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活动角、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三角板、纸、硬纸板条、图钉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出示课件:播放录像,投影主题图“美丽的校园”。突出:教学楼门窗上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8页~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锐角、钝角的特征,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剪角、画角、作角、评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对简单图形认识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及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形状的纸片一套。过程实录:一、导入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139页探究: 如图1和图2.借助三角板画出15^o、75^o的角.用一副三角板.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试一试!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穴下雪P.38~P.40。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锐角、钝角的特征,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剪角、画角、做角、评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对简单图形的认识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及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形状的纸片一套。 过程实录:一、导入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来认识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角,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角、做活动角,进一步感知角,进而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学会用直尺画角。通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建议 (一)观察实物,感…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建议一、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角和直角在本册是第一次出现,角虽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几何概念,但它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对于角,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角和直角,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时可先出示教材中的一幅校园生活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在做操、有的在踢足球,还有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拿剪刀修花木的老爷爷等,这些情境都与角和直角有关.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呈现在各种图...  相似文献   

16.
眼见为实吗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和学生遇到了下面这道题: 判断下图中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的类型。 绝大多数学生只看了一眼就判定为直角,个别学生犹犹豫豫,在直角、锐角、钝角三者之间徘徊。在思考了几秒后,班长李俊泽要求用三角板去量,我很高兴地说:“好啊.老师的要求你记得很清楚,判断一个角的类型,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活学活用啊!”我在投影上将图放大,他量完后坚定地宣布:“就是直角!”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并在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中感受角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出示三角板)这是什么?生:三角板.师:它为什么叫三角板呢?生:因为它有三个角.师:那三角板的角在哪里?请你用手摸一摸.  相似文献   

19.
从一副三角板教具和教材习题出发,引导学生构造含15°角的直角三角形.通过15°角的正切值计算,可以让学生体会构造15°角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联想、推理和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高中学习三角函数相关数学知识做铺垫.  相似文献   

20.
5.角的度量片断实录教师要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王小红没有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而是随意放置,然后经过一次相减得出角的度数。有位同学发言说,他的这种量法与课本上讲的不一样,是错的。王小红立即反驳说:我量出的度数和大家量出的度数一样,怎么说是错的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教师对此不作任何评价。她布置学生各自画出两个相邻的角,并量出它们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用零刻度线对准一条边的方法量角、画角,量角器要放两次,而用王小红的方法量角、画角,量角器只需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