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有这样一段话: (梁先生究竟是有智识的教授,所以和平常的不同。)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这两字,指示着凡主张“文学有阶级性”,得罪了梁先生的人,都是在做“拥护苏联”,或“去领卢布”的勾当,和段祺瑞的卫兵枪杀学生,《晨报》却道学生为了几个卢布送命,自由大同盟上有我的名字,《革命日报》的通信上便说为“金光灿烂的卢布所买收”,都是同一手段。  相似文献   

2.
一是同一出处的内容连续引用。例: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两个同一出处的连用,彻底揭露了梁实秋变换手法对黄迅等造谣、诬蔑和陷害的丑恶嘴脸。又例: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  相似文献   

3.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文中有一个长句子,对梁实秋的无耻行为一针见血,揭露无遗。它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思维、一贯文风。由于其表现形式既独特,又复杂,所以作为句子的结构该怎样分析,长期以来,久持不下。请看: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卫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的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这两字,  相似文献   

4.
不少学生的作文里,写一个人的直接语言时,不管什么情况,总是在“×××说”的后面用冒号,这说明这些学生对引用对话怎么使用标点还不懂。我在讲读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用笔画出写“×××说”的句子,再看一看“说”的后面的标点。等同学们看完、画好以后,我问:“‘×××说’的后面,是不是全用的冒号?”一个学生回答说:“‘×××说’的后面,不全用冒号。”从他说话的神情,看出他的惊异,这说明他在阅读课文时,注意到了课文中的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5.
说“×”     
我们先读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所级性的吗?’了,……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这两字,指示着凡主张‘文学有阶级性’,得罪了梁先生的人,都是在做‘拥护苏联’,或‘去领卢布’的勾当”。文中出现的×,据统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几十处之多。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几句很难懂的话:“有念‘人远乎哉……千杯未醉嗬…………。’”这一段,课本注释过于简略。这句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由于当时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儿童们并不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所以没有把句读念清楚。应当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德难道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这仁德就来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有一个相当长的复句。全省师专《现代汉语》协作教材曾进行了分析。我认为还值得商榷。现按笔者不成熟的意见划分并说明如下,以就教于同志们。 ①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 的吗?”了, \②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 (转折) 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 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 (并列)  相似文献   

8.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10.
我们分析一个句子,不仅要从语法上弄清它的句子结构,而且还要揭示句子的深刻含义。鲁迅先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有两个极为复杂而精彩的句子,它们都居于同一个中心段,论述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梁实秋不仅是“丧家的”资本家的忠实走狗,而且是一个无能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现在分别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笔名趣谈     
笔名是作家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家的笔名往往各有来历,妙趣横生。有的笔名化用典故,含义精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用“鲁迅”?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理由:一是自己母亲姓鲁;二是先秦时,周鲁乃同姓之国。那他又何以名“迅”呢?《尔雅·释兽》解释“迅”说:“狼其子徼绝有力,迅。”原来“迅”的古义是矫健的狼子。鲁迅用它作笔名,表现了他誓做封建制度逆子贰臣的决心。有的笔名是作家一段心境的写照。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转入地下以写作为生,写出了《幻灭》等小说。作家处于“动摇”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13.
一涉笔成趣、幽默诙谐是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埃德加·斯诺在《鲁迅——白话大师》(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中说:“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他那‘笑’的天才”,他善于“把讥消、讽刺和微妙的幽默结合起来。”斯诺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这个特色在鲁迅的散文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大约由于鲁迅曾经激烈地批评过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的缘故,有人就以为鲁迅是不赞成幽默的。这是一种误解。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提倡“幽默”之初,鲁迅曾亲自为其撰稿,以示支持,他那篇连标题也颇有滑稽感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便是发表在《论语》半月刊第十三期上的。这篇纵意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鲁迅的几篇小说,有几处用语独具特色,那就是看似失误,实则奇妙。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个句子中,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仔细想想,这话不仅不矛盾,而且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  相似文献   

15.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古今汉语有其一脉相承之处。从语法角度看,古今汉语有很大的一致性,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中心语、宾语、定语,动诃经常作述语中心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述语中心语和状语。如下例: 赵太后 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主语 谓语 述语 宾语 状语 中心语 名词“赵太后”作句子的主语,形容词“新”作句子的状语,动词“用”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事”作句子的宾语。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名词“左师”作句子的定语,名词“触詟”作句子的主语中心语,能愿动词“愿”作句子的状语,动词“见”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太后”作句子的宾语。 但是,古今汉语语法更有其不同之处,这也正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人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现代汉语里诸如:“他比阿Q更阿Q。”句子里的后一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九年,“四人帮”中自封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姚文元,匆匆抛出了《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这株大毒草,对鲁迅进行了攻击、诬蔑和诽谤,歪曲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机会主义路线头子树碑立传,宣扬修正主义观点,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对一九三六年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姚文元在《巨人》中有段毒汁四溅的文字,他说:“鲁迅逝世前那一段时间里,胡风、冯雪峯等进行了恶毒的挑拨,企图利用鲁迅来分裂进步文艺界.由胡风、冯雪峯挑起的两个  相似文献   

18.
打开唐诗,我们会发现有一批“访××不遇”题材的诗歌,很有名的就有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王维的《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益的《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  相似文献   

19.
确定好“练”的内容。其基本原则是保证训练与课文中的写作知识具有同步性,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具有联系。在具体实施中,既可让学生写整篇文章,也可写片断文字。如教完游记散文单元之后,布置学生写《校园漫步》、《××行》、《××一游》等题目的作文;教完《故乡的榕树》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以某物为题写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教完《明湖居听书》一文后,播放一段古典名曲,如“梁祝”或“春江花月夜”等,要求学生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并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的感受描写出来。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题目不会产生陌生…  相似文献   

20.
读晋家泉先生《汉语中的敬称“×老”“××老”一《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晋”),觉得有三点值得谈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