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月球是一部关天太阳系的史书”。至今,人类对月球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正因为如此,人类有无数了理由重返月球。  相似文献   

2.
《百科知识》2009,(17):F0002-F0002
1969年7月20日,人类首次实现了登上月球的梦想。从1969年到1972年,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阿波罗”登月计划只是一个起点,许多宏伟设想还有待实现。  相似文献   

3.
绿野 《未来与发展》1990,6(6):44-47
月球在向人类招手。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面对明月遐思,常常把月球想象成是一个瑰丽无比的天上世界,并且流传下来许多关于月球的传说和神话。如今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纪念馆里,还陈列着一幅巨大的嫦娥奔月图,表达了多少个世纪来人们对月球的神驰向往。 17世纪初,伽利略第一次用他自制的望远镜远远地粗略地观察了一下月球。3个半世纪以后,1959年1月2日,苏联向月球发射了第一个空间探测器,得以首次近距离地给月球照相并发回地球。又过了10年半,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才第一次把3名宇航员送上月球,使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创新》2009,(3):15-15
据报道,月球最高峰的高度是984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近1000米!这是中国科学家根据“嫦娥一号”的科学数据测量得出的结果。在“嫦娥一号”得出这一结论之前,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曾得出月球最高点为8000米的结论。14年来,人类的认识一直停留于此,而“嫦娥一号”打破了人类14年来的肤浅认识。根据“嫦娥一号”获取的数据,中国科学家得出目前最高精度的月球地形模型,首次测量出最精确的月球最高和最低点。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比地球更圆。  相似文献   

5.
寻找“外星拓荒牛” 2007年10月24日,我国“嫦娥一号”一举飞天,开始了探月之旅。目前人类类似这样的探月活动正日益增多,而且人类已经开始描绘在月球上兴建生活小区和体育运动场地等等蓝图,甚至打算存月球上举办大放异彩的奥运会……不过,目前人类要想在月球上建造家园,甚至在火星等其它星球上定居,最急需的是要找到比较理想的“外星拓荒牛”,先派它们到月球等星球上进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美国宇航局一直把月球作为重要的对象进行研究和探测。自从“阿波罗计划”把人类首次送上月球之后,美国宇航局计划再派航天员登月,并建立可供人类居住的“月球村”。他们的想法是,以月球为前哨站,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为了探测月球,人们开发了高级月球成像实验照相机(AMIE),这种设备是专门为探测月球而设计的,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很多月球照片就是这种照相机拍摄的由于被拍照的对象不同,各种照相设备的特性差异也比较大。为了研究月球,这种照相机设计了很多针对月球光感特征的元件,使得拍摄出来的照片更清晰,更利于科学研…  相似文献   

7.
飞出地球去,飞到月球上,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只能在“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予以寄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奔月”之梦已不再难圆。 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升空,在21日首次登上月球,在人类征服月球的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28年来,世界上先后有40多名宇航员和科学家登上月球勘探和考察,披在月球上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了,于  相似文献   

8.
正自从“阿波罗11号飞船”开启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之后,人类进行探月和在月球居住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停歇。据报道,中国希望在月球背面打造一个“微型生态圈”,这有望使人类加快实现有朝一日在月球上居住的梦想。China hopes to create a'mini biosphere'on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with flowers and silkworms sustaining each other as they grow on the lifeless lunar surface.  相似文献   

9.
“嫦娥奔月”,是中国神话中美妙的故事、自从25年前人类首次实现登月后,“月宫”不再那么神秘和浪漫。25年后的今天,人类科学、理智的目光再次对准月球——世界一些主要航天国将出现月球探测热潮。  相似文献   

10.
欧洲一炮打响有绝活2003年9月27日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这也是21世纪人类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2005年9月,该月球探测器已在月球北极上发现了一个可以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地方。这里“终年阳光普照,温度适宜”,有望成为一个理想的宜居处所。科学家称,如果在月球上最大的天然坑(内找到地球上存在的岩石,就可以用来在月球上建造建筑物。欧洲航天局科学家们计划在“智慧一号”寿命末期,即2006年9月初用它以2千米/秒的速度去撞击月球表面,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信息。印度不甘示弱要航月印度原打算…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06,(9X):F0002-F0002,F0003
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SMART-1)9月3日在一小片闪光中成功撞击月球。以对月球的“温柔一击”结束了近3年的太空旅程,也奏响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前奏。  相似文献   

12.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一直是人类观察研究的对象。自古以来,月球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和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人类许多哲学观念与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航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对月球开始了直接探测,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月球探测,将是21世纪人类深空探测活动的主旋律。向月球挺进,在浩瀚的太空,即将耸立中国航  相似文献   

13.
《今日科苑》2005,(8):14-17
阿波罗探月计划结束30多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初提出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20188年,人类将再次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从2020年开始着手为人类登上火星做准备。今年8月,美国宇航局将正式公布一份以此为基础的太空探索计划,详细描绘出人类重上月球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月球探秘     
《科技新时代》2009,(11):85-85
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随着“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这个谜底揭晓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当人类不能亲临月球表面,但又想探知月球表面奥秘的时候,月球车就成为派到月球去执行探测任务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9月3日13时42分22秒,欧洲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以每秒2千米的速度、与月球表面几乎平行的1度角成功撞击月球,在月球表面砸出一个直径约为3至10米的大坑,同时激起10多千米的“尘埃”,从此结束了其为期3年的探索使命。“智能1号”的探测任务是什么?为何要让它撞击月球?这次撞击对人类探索月球有哪些意义?本刊记者就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竞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月球晚会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宇宙电视台正在直播的《宇宙新闻》。”“今天是2100年10月1日,是人类在月球上居住50周年的纪念日。人类正在月球上举办联欢晚会。下面请看由我台记者在现场发回的报道。”“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月球上最大的体育馆——F.B.S体育馆。里面正在举行盛大的联欢晚会。”“因为月球深层含有大量的细砂、石灰石、碳酸钠等能制造玻璃的物质,所以人类制造了各种玻璃,在月球上建起了一座玻璃城。这座F.B.S体育馆就是全部用玻璃建造的。这里的舞台、座椅、所有的摆设也都是用玻璃做的。另外,这里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携带着从月球采集到的1731克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时隔44年后再次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的国家。月壤是月球上最重要的资源,对月壤的研究将为人类进一步了解行星起源、探索宇宙奥秘、开展星际探测提供重要信息。这些月壤能为我们揭开地月系统的奥秘,而它又能为人类通过月球这个跳板迈入深空提供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水漫太阳系     
地球是存在水的唯一太阳系天体吗?现在更多的迹象表明,在月球上,在火星上,在木卫二、三、四上,在土卫六上,太阳系“到处”都可能有水,这些水存在于我们感到难以理解的环境中。 月球并不一定是荒漠 如果几年前有人打算到月球去找水,大家可能会嘲笑他的无知。因为人类早在1969年登上月球的时候就已经证实了月球上既没有大气也没有海洋,有的只是荒漠。除此,宇航员还带回了大量月球上的岩石标本,研究人员对这些岩石标本研究后发现,月球岩石内根本不含有水分。月球上怎么会有水呢?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许多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人类向月球进军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向宇宙探索的轨道站。 1998年1月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升空的“月球勘察者”号是一艘无人驾驶、低成本的圆柱形的探测飞船。它高1.2  相似文献   

20.
一鸣 《科学大众》2000,(6):12-12
1972年12月,当最后一组探访月球的宇航员返回地面时,人们认为,美国太空总署是最后一次把地球人发送到另外一个星球上去了。但是时下许多科学家认为,现在到了该开始另一次冒险的时候了,人类的下一个目标将是“红色的星球”——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