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时在寺院中尚有题诗之举。另外,文人隐读修业会形成一定聚众教学模式,对宋代书院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时在寺院中尚有题诗之举。另外,文人隐读修业会形成一定聚众教学模式,对宋代书院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江南地区的私学教育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地区的私学形式主要有私人授学、私塾、习业山林和家学等形式。江南人之间的私人授学风气相当浓厚、普遍,许多士人还寄居僧舍求学修业,或隐居山林乡村习业。士人家庭中的女性常常承担教育子弟的责任。多样化的江南私学对唐代江南地区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与南唐时期江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北方士人纷纷南下,地方官学逐步建立,私学书院开始发达,自学山林风气浓厚,促进了江西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涌现出大量在中国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与文士群体互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当时的文士互动主要是在公宴上与私人聚会中进行。由于文士的大规模互动、赋诗做文的竞赛性质、山林之中的相互唱和,使文人们的心境进入清净之域等因素,使文学人才得以大量催生。  相似文献   

6.
金代泰山及周边地区文化昌达,涌现出大量文人学士。这些文士依籍贯和活动区域不同可大致划分为本地型、周边型和活动型三大类。通过诗酒酬唱、畅游山林、臧否人物等方式,泰山文士构筑了广泛的社会交往网络;与女真贵族、外地文士、道教人士的交往拓展了泰山文士社交网络的空间。泰山文士交游网络的构建与拓展不仅有利于北方各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社会信息交流对于传承并发展泰山文化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代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逸之士,这些隐士们很多本身就是文士.他们的隐逸状况多有不同,有一心一意坚定不移的纯隐,也有半路出家的隐者,也不无先隐后仕或先仕后隐,乃至亦官亦隐者.他们的隐逸动机以及走上隐居的道路是多种多样,难于一概而论的.对于隐者的隐逸动机与归隐之路的探索与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有唐一代的文士和隐者,并且对于探讨这一类人群所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他们隐逸的思想与心理状态是必要而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刘表出任荆州刺史期间,建立官学,一批文士活跃在荆州的文坛上,著书立说,形成了兴盛一时的荆州学派,在经学、哲学、文学等多方面均有建树,对汉晋间南北文化的相互促进和交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代在教育政策方面所作的调整,地方官、文人儒士等各阶层人士的主持和参与,都促进了安徽地区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官学的校舍、图书资料等设施和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学田得到收复或增置,办学经费筹措顺利,学校运转正常;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境内一些地区科举和文风的兴盛以及城乡社会风气的淳雅。  相似文献   

10.
书院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 最初,书院是与官学并行的民办教育组织,多在山林僻静之处建舍,易于读书与修行.书院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宋遗民词人隐逸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遗民词人 ,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 ,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 ,对其中的隐逸词进行考察 ,结合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 ,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 ,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 ,详析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 ,并联系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具体情况 ,试对宋遗民词进行认真 ,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从汉赋内容的变迁看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赋的内容变化反映了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是探索赋家心路历程的重要依据。总体上讲,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矛盾对抗引发的隐逸意识;被迫认同后所形成的颂美倾向;依附王朝权威的兴趣减弱后所产生的疏离意识。  相似文献   

14.
苏舜钦是北宋中期的诗人文豪,开有宋一代诗文风气.隐逸思想贯穿他一生,是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至今学界少有人论及.以监进奏院祀神宴会事件为界,其隐逸思想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渴求悠游山林到吏隐,陈法一直在努力找寻着“经世”与“隐逸”的平衡点,但终因其刚直的性格,陈法最终毅然放弃了仕途,实现了彻底的归隐。  相似文献   

16.
唐代官学的日益衰落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唐代科举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下"习业山林"成为唐代文人教育的重要方式,并兴盛一时.文人士子或隐居学习于名山大川,或选择寺院道观清修,或另辟蹊径,走"终南捷径",将学习、仕途、漫游等融为一体.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习业山林虽然并非始自于唐,但在唐代达到了高潮并具有了明显特点,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逋隐居孤山,以咏梅著称于世,遂有所谓"梅妻鹤子"之说。但林逋咏梅八首律诗中,所写多称"小梅"、"孤根"、"一枝"。同时文人造访其所,所见也以松竹为主,由此可见其隐所植梅不多。整个北宋时期孤山梅花分布也极有限。所谓"梅妻鹤子"说也不见于宋人著作,是后世的想象之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山水由唐诗而妩媚,唐诗因山水而生辉。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他转益多师,继姜夔之后,标举清空,为词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丰富了诗词苑囿,对词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玉田在宋际遗民词人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特色,从而成为"江东独秀"的遗民词人。他广采前人之所长,集其大成,对各种艺术技巧都加以总结,成为宋词三百年发展的殿军。本文试图从张词对前代词体艺术的发展入手,探讨张词对宋词的总结与开拓,以求对张词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