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位观展者在一幅抽象人物作品前驻足许久,看完出门后折了回来,又在画前看了许久。最后他找到杨鹏诚问:你这幅画卖吗?我实在太喜欢了。这位想买画的人,是美国一所常春藤名校的教授。作为一个艺术的"门外汉",其实我是看不太懂杨鹏诚的作品的——集印象派、结构主义于一身的画,总是需要  相似文献   

2.
挑战视觉     
令人心动的栏杆:你能发现藏在栏杆之间的人形吗? 来梯斯栅栏的士兵:瑞士艺术家桑德罗·戴尔·普利特创作了这幅可爱的画,画中一位勇士出发去打一场不可能的战争.  相似文献   

3.
我敬佩叶浅予先生的人品,对他的画作也分外青睐。1990年叶浅予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看到了叶老那些不曾见过的早期漫画、速写和晚期的国画,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激动之余,我将观后感告诉了叶老的好友、著名红学家魏绍昌先生。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魏先生见我如此痴迷,便将他珍藏的两幅叶浅予的画拿来让我观赏,并要我从中选一幅馈赠我,我难以置信,但魏先生是一片真情,于是选了这幅《双人藏舞》。  相似文献   

4.
初识耿明     
初识耿明,只见他满头花发,清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交谈之 中,我觉得他是个热诚和蔼而又严肃认真的长者。我要求看他的作品,他爽快的答应了。 耿明先生擅长工笔重彩花鸟和水墨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以及在省美展中获奖。看耿明先生的画能悟出两个字:真诚。有一种恰似音乐的旋律直灌心灵的感动。从耿明先生的画中还能看到两个字:激情。他的画有着迫人的气势,苍厚、劲健、丰满、凝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严谨的艺术表现展示了耿明先生的画品和人格。  相似文献   

5.
林风眠先生著名油画《赏花图》,由我的挚友“雨夜楼”主人洪强先生收藏。这幅画是林风眠先生在50年代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赏试用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而创作的。 林风眠先生是中国“现代绘画之父”,东方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他16岁赴法国巴黎学习西方艺术,1925年学成归国,被蔡元培先生推荐为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院的前身)校长,1927年林风眠先生又受蔡元培先生委托到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即今天的中国美院),先后任校长达10年。1952年林风眠先生移居上海。  相似文献   

6.
正德国汉堡当地时间2018年2月20日,正是中国欢度春节时节,第七届德国汉堡"中国时代"活动在当地启动。在活动中,吴哲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国汉堡总领馆孙从彬总领事的见证下,把一幅寓意着中德两国友好发展的作品《汉堡之梦》赠送给德国汉堡第一市长肖尔茨先生。这张画寓意着中德两国的自由平等、共同友好发展,取名《汉堡之梦》,表达了画家吴哲仁的美好愿望和祝福。吴哲仁对市长先生说,这幅作品是特意为此次活动创作的,对  相似文献   

7.
沙舟 《文化交流》2010,(5):53-57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8.
这幅四尺整张的《御风行》,是国画大家刘旦宅先生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第一幅得意大画。画面上,四位青年女子扬鞭策马,意气风发,形象生动,气概非凡。坐骑雄壮骠悍,肌蹄强劲,御风奔腾,势不可挡。这是画家摆脱羁绊后的自我精神写照,是一幅极其珍贵的精品。1980年,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开辟“寄语故乡”专栏,约请茅盾、胡愈之、夏衍、钱三强等诸多浙籍名家赐稿。刘旦宅先生也慨然允诺,撰写了《神游雁荡》一稿,并表示要将他的得意之作《御风行》赠给浙江日报。文章发表半年后,不见先生寄赠,我们估计刘先生画事太忙,便由我专程去上海刘先生…  相似文献   

9.
恩师潘天寿1947年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卸下重担,尔后便专心作画。他于1948年戊子所作的《松鹰》《诵经僧》《归友晤谈图》《烟雨蛙声》《观鱼图》《柏园图》等都成为精品。这年年底,我到“望吴山楼”看望老师,他高兴地拿出这些近作给我欣赏,并一一作了指点,使我痴迷地度过了大半天。时隔十年后的1958年,我在杭州收藏到的这幅《竹石幽兰图》,就是恩师这年秋凉时所作。这幅四尺对开的狭长之画,竹竿以右下角根部直上到顶,以挺秀之笔出之;竹叶浓淡偃仰,疏密精当有致,姿态生动,如临清风而舒展摇曳;左下部用粗笔重墨画带斜方形之石,并用焦墨点苔…  相似文献   

10.
《我画你写》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文化人肖像集。著名画家丁聪画了大批文化名人肖像。这本肖像集选收了80位文化名人。除丁聪画的头像外,编辑宗文先生还请被画者本人和他们的朋友各写上几句有趣的话。这些话,不论是自嘲、调侃或“吹捧”,都散发着友情和温馨;有许多话还含有“典故”,的确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