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国友 《收藏界》2012,(1):76-76
本人集得一枚"本命元神"母钱(图1),拓片(图2)。径4.8厘米,穿0.9厘米,厚0.3厘米,重36.1克。此钱正面有九叠篆"本命元神",背面有多种吉祥物,有青松、蝙蝠、祥云、龟鹤、星官组成如愿的吉语,即"松柏同春"、"龟鹤齐寿"、"福寿双全"等,它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及演绎空间。  相似文献   

2.
余榴梁 《收藏》2001,(7):63-63
开炉钱指的是历代钱局(监)在正式开铸流通钱币前,精工铸造的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它们大多比普通小平钱厚重,有的还铸有吉祥文字或图案,用以祛邪避殃,迎祥纳福,或进呈上司,以图邀宠。故开炉钱一般都铜质优良,精美别致。  相似文献   

3.
开炉钱一般是指铸钱局在铸造新款钱币之时,首先要试铸的一批样钱。这些样钱统称为开炉钱。这些钱币往往带有吉祥文字或图案,一般来说,试制的开炉钱比较规整和细致,材质选料比较精细。因其铸制精良、铸量稀少,向来为钱币收藏家们所青睐。  相似文献   

4.
成日至 《收藏界》2010,(2):79-79
在笔者所收藏的吉祥钱中,有一枚年代久远的五代时期的“永安五男”吉祥钱(见较图)。 “永安五男”吉祥钱,为五代初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据燕地时所铸,时约公元907-910年间。作为流通货币的“永安”系列铜、铁钱,面文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四种,  相似文献   

5.
程思明 《收藏》2013,(3):103
吉语花钱是铸有吉祥祝词的非流通钱币,民间又称其为"口彩钱"。形制大多为方孔圆钱,常见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康宁""平安吉庆""福禄寿喜""加官进禄""福禄双全""五福双全""五子登科""驱邪降福"等,体现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古代民间风尚和习俗。  相似文献   

6.
程思明 《收藏》2013,(2):103-103
吉语花钱是铸有吉祥祝词的非流通钱币,民间又称其为“口彩钱”。形制大多为方孔圆钱,常见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康宁”“平安吉庆”“福禄寿喜”“加官进禄”“福禄双全”“五福双全…‘五子登科”“驱邪降福”等,体现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古代民间风尚和习俗。  相似文献   

7.
藏泉点评     
《收藏界》2007,(8)
咸丰雕花当五百大钱该泉直径6.4厘米,体积较大的咸丰雕花钱近年少见。钱为红铜质,宝泉局铸,钱文为双勾书体,正背钱肉部分为佛教八宝图案,穿为重好,正背边廓为回文等三道装饰花纹,满文"宝"字出头。此钱虽有磨损痕迹,但品相上佳,为官铸庆典吉祥币中之上品。(重庆:湛徐藏品)  相似文献   

8.
魏咏柏 《收藏》2015,(3):99
笔者藏有一枚"洪武通宝"背牧童骑牛花钱,直径34毫米。正面为浑厚有力的"洪武通宝"四字。背面是牧童骑牛图,一光头牧童,手持横笛,骑在牛背,牛儿翘蹄回首,形象生动。"洪武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所铸制钱,形制同大中钱。"洪武通宝"背牧童骑牛图花钱,俗称"放牛洪武",多为清末所铸。形制有大有小,铜质有青铜、黄铜、淡红铜之分;牛有拖尾、摇尾之别;牧童有戴斗笠与光头两种。此既是民俗钱,又是吉祥钱。泉界关于"放牛洪武"花钱的争议颇多,有说是大明官方所铸,有说是民间私铸  相似文献   

9.
刘盛全 《收藏界》2011,(2):70-70
大凡收藏古钱币者,都一心向往集得"皇宋"九叠篆小平铜币一枚。因为将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万种古钱中,"皇宋"九叠篆仅为孤例,亦是历代泉藏家眼中的稀世珍品。"皇宋通宝"钱,是北宋第四代皇帝赵祯于公元1039年,也就是宝元二年开始铸造的钱币。  相似文献   

10.
尹钊  赵仁龙  孙硕飞 《收藏》2021,(1):66-67
很多花钱中带有花卉图案和吉祥文字,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使人难以忘怀。现在有不少泉友在收藏花钱中考虑的只是它的价格,往往忽略了它的内涵,其实花钱可以从历史、艺术和思想文化等来欣赏和收藏,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花钱的价值。麒麟送子荷叶挂花钱通高65毫米清代铸品其铸造精良,挂环为荷叶状,形象逼真。正面为麒麟送子,麒麟栩栩如生,孩子活泼可爱,满面笑容,神态安详。背面为仙鹤,双翅展开,单体独立,炯炯有神。其画面生动、形象逼真,制作工艺精湛,富有深邃的民俗文化内涵。此挂花钱充满着民间的吉祥寓意,背面的鹤寓意长寿。至于麒麟送子的神话传说可谓家喻户晓,源远流长,在古代装饰纹样中常见应用。麒麟作为吉祥的瑞仁之兽,也成为能赐子嗣的送子神灵。  相似文献   

11.
陈瑞海 《收藏界》2013,(2):52-53
祥符通宝、元宝为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铸行。祥符钱自古即被作为"吉祥钱"收藏或赠予,它象征祥瑞符命,寓福、禄、寿之意,男女青年也多作为定情之物。宋真宗在位二十三年(998-1021年),共用了四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祥符通宝、元宝为他的第三个年号钱。祥符钱普品在一般钱币书中均有所载,以"祥符元宝"为主,见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及特大型  相似文献   

12.
寇英武 《收藏》2011,(2):88-89
笔者藏有两枚洪武通宝钱,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但却不是明朝的铸币,而是舶来品,一枚为日本铸,一枚为安南(今越南)所铸。据日本《东亚钱志》载:日本自室町中叶开始仿铸中国洪武通宝钱,钱背皆铸有记地文字,日本大隅藩主岛津氏在其领地内铸造"加""治""木"三种制钱,专门用于采购中国商品使用,俗称"加治木钱"。此后又陆续仿制20多种中国年号钱,正式开始了日本第二次自铸铜钱阶段。  相似文献   

13.
据史书载,明代早中期的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正德年间均未正式铸过年号钱,目前所见除伪品外多属安南所铸。据《明·食货志》嘉靖六年(1527年)补铸累朝未铸铜钱。明末世人以高价求购正德钱一二文可值银一两,称正德皇帝为游龙,人佩此钱渡江可保平安。但明末时铸的正德钱多数为小平光背,偶有单龙戏珠及阴刻花纹,铜色青白,通宝二字类万历钱,存世较少。清以后铸之正德钱形制粗劣,也有龙凤花纹,量多而均出自民间。  相似文献   

14.
钱币二品     
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年号吉语钱赏析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为了庆祝皇帝登极,宫廷喜寿,由官局铸造了一些流通年号的吉语钱,馈赠有关人士,以作纪念,其铸额极其有限。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吉语钱币,是新皇和臣民的共同愿望,吉语祝辞,故得以用之。以取吉祥或以示庆贺。纵观是币(如图),正面书光绪通宝四字,读序为上下右左,以回纹图饰环绕币缘一周;背  相似文献   

15.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及右而左直读。背文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际克苏、叶尔羌、  相似文献   

16.
程正航 《收藏》2010,(9):143-143
天命汗钱属于女真族的第一代货币,其钱文为老满文,由于铸期短,铸量少,故此钱历来为藏家所看重,难得之物。如今笔者有幸集得一枚有异于常品的天命汗钱,愿撰写此文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7.
刘存忠 《收藏界》2010,(12):78-79
古代安南即现在的越南国,由于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早在公元970年丁朝太平年间,即北宋开宝三年,安南已开始铸行汉字方孔圆钱,"太平兴宝"钱就是安南的首枚年号钱。但当时铸的钱都是小平钱,安南何时始铸大钱,史籍无详载。笔者集有一枚"洪德通宝"折三型钱,该钱是从越南流入的生坑品,品相开门,锈蚀入骨。  相似文献   

18.
杨觉 《收藏界》2011,(2):69-70
九叠文,又称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划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横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这种字体始于隋,行于唐,盛在宋元,主要用于官印。至今人民币上"行长之章"、"副行长章"仍保留着这种九叠文。  相似文献   

19.
沈飞 《收藏》2019,(10)
正元明时期的流通货币多有相似之处,都曾推行过不兑换的宝钞制,并多次禁铸铜钱,因而铜钱的铸量亦少于前代。元代的铸钱高潮在武宗年间及元末的至正年间。明代的铸钱高潮则在明初及明末。忽必烈即位后,开始铸行年号钱,有中统元宝及至元通宝。元初,大臣王文统曾制定朝政,革除积弊,发行中统交钞,从此确立了元代以纸钞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政策。中统元宝钱可能铸于此时,其为小平钱,篆楷成对,篆书者"宝"字为长冠(图1),楷书者有金代大定通宝之遗风,存世皆极罕。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6,(11)
正天启通宝乃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1621~1627年)所铸,有小平、折二、当十等种类,大小各异,变化甚多。其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小平钱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折二钱背有星号、记值、记地等;当十钱有记值、记重、记地等数种,铸量也颇丰。小平钱直径约24毫米,重2.6~3.6克;当十大钱直径44~48毫米,重19~35克,大小轻重变化较大。在当十大钱中,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