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琳 《记者摇篮》2006,(6):11-11
都市报记者作时政新闻,一个很大的难处是参加不了省市党政高层会议,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要闻。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在我做时政新闻记者的这几年,总结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那就是巧做“二手新闻”。如果简单地把人家报道的内容拿过来,一番文字上的改动,直接“搬”上我们报纸的版面的话,既有“剽窃”嫌疑,又不能真正把这些重大新闻的意义充分展示出来,对于受众来说也“不解渴”。所以,做“二手新闻”,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党报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作为新闻源,或者说一个新闻线索,就这个重要的我们感兴趣的新闻线索,重新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挖掘,…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发现的科学,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挖掘新的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但在现今媒体新闻源雷同,独家新闻不易碰到的情况下,新闻发现大多为非“原创型”的,非“制造型”的,而是“挖掘型”的,是一种再发现,即发现新闻背后的“隐性信息”。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做出报道,应该是一种永恒的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谁都不能保证永远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闻线索。那么当事件已然变为“过去时”,我们就不仅要重视新闻的第一落点,而且要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  相似文献   

4.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及时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信息,不少媒体采用了“新闻报料”形式,甚至重金征集新闻线索,广泛地吸引和接受市民和读的“新闻报料”。这本是一种广辟新闻源、强化竞争手段的好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的问题。因为“新闻报料人”的素质各异,目的不同。报料是有偿的,一些人受功利驱使,为增加“报料收入”,见风即是雨,或添油加醋,或捕风捉影,或夸大其词;还有极少数人不怀好意,虚拟、编造“新闻”,报复他人,或故意捉弄甚至“陷害”记和媒体。还有部分报料人对新闻的特征和要求知之甚少,错将“道听途说”当真实,煞有介事,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7.
南京出现职业“新闻线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扬子晚报》报道:一种以专门提供新闻线索获取酬金为谋生手段的职业“新闻线人”,最近在南京悄然出现。在南京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各家报社都开始了有偿征集新闻线索,“新闻线人”也就因此应运而生。南京出现职业“新闻线人”  相似文献   

8.
所谓“报料”,是指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这种现象早已有之,无论西方名记还是中国早期知名记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资源,新中国的通讯员制度也可谓它的前身。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前几年首先为广东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  相似文献   

9.
张栋 《新闻天地》2004,(2):27-27
媒体天天在发布着悬赏令:“在南京、上海,许多人成为新新职业者——新闻,‘线人’,如果您有重要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一经采用,即可获得丰厚稿酬。”一夜之间新闻“线人”似乎成了令人羡慕的一份职业。作为一个在我们身边若隐若现的词语,我们对“新闻线人”这一职业知之不多,但在我们身边,“新闻线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竞争H趋激烈的今天.为及时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信息.不少媒体采用了“新闻报料”形式.甚至花重金征集新闻线索.广泛地吸引和接受市民和读者的“新闻报料”。这本是一种广辟新闻源.强化竞争手段的好形式.但同时带来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的问题。因为“新闻报料人”的素质各异.目的不同。报料因为是有赏的.一些人受功利驱使.为增加“报料收入”.见风即是雨.或添油加醋.或捕风捉影.或夸大其词:还有极少数人不怀好意.虚拟、编造“新闻”.报复他人,  相似文献   

12.
“养”新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耕 《新闻前哨》2003,(5):29-29
在新闻实践中,虽然时效性一直是记者和媒体十分推重的,但常常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便报道。对于这些新闻线索,给予一段时间的关注、等待或者有意识地导引却是最好的办法,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养”新闻。 一、“养”新闻是为了增大新闻价值 在采访活动中,我们所遇到的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基本上是渐进的或者动态的,但有少部分却是相对静止和孤立的,有些有价值的线索虽然有过发展和推进,但后来却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停止。对于这些静止、孤立或停止的线索,有的是因为暂时找不到报道的由头,有的则需要记者去主动培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基层通讯员,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新闻线索,获取新闻资源。在近几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我渐渐摸索出一条新的“捷径”,那就是到简报里“淘”新闻。  相似文献   

14.
刘敏 《新闻爱好者》2004,(12):47-47
古人云:“力贵齐,智贵捷。”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必须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从而及时、敏锐地认知新闻信息。这种嗅觉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即新闻记能迅速地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能力,亦是记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鉴别、判断能力,或说,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相似文献   

15.
发现新闻线索、选择报道角度、挖掘主题并及时报道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是记具有多种较高素质的综合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新闻是选择的产品。选择是新闻记的主要工作手段。发现是新闻记必备的基本功。选择贯穿于新闻产品采集、写作、播发的全过程。新闻线索、采访对象、新闻事实、报道角度、新闻主题、报道形式乃至稿件的播发时机等,都需要一次次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燕 《新闻窗》2005,(6):66-66
军事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队新闻传媒都是我军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敏感性是指记者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换言之,是采写者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的本领。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17.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因此,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在做好主要会议精神报道后,要善于采用会外生“枝”的办法,通过认真的观察、搜索、捕捉和筛选,发现与会议相关的新闻线索,从而丰富会议报道的内容,开发会议新闻源,深化和创新会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说,如何在现有新闻源日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整合重组创造差异化优势?关键在于关注新闻特点,将新闻事件挖深做透,充分发挥组合报道的威力,使之既吸引读者眼球,又符合党报定位。  相似文献   

19.
叶冬梅 《视听界》2005,(5):92-9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了“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于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逐渐开始担当起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重任,这就催生出了“新闻线人”。他们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的第一现场,他们可能会直接目击事件的全过程,他们可能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  相似文献   

20.
占有新闻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占有“拥有新闻资源的人”,把他所占有的新闻资源转化成你的报道。那么,首先要确定哪些人是“拥有新闻资源的人”。作为一名法制战线的记者,法官和律师,两者手中都占有大量的新闻资源。不过由于工作性质,法官往往对媒体有所回避,由此,我工作的突破口放到了律师身上。目前,沈阳市的123家律师事务所、1705名执业律师成了我的工作重心。在工作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为律师们做“广告”报纸是为读者服务的,是帮其行使知情权的,而律师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一般来说,一是希望媒体的介入能影响案件将来的进程,使案件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