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受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影响,徐邦达作于1976年4月稍后的《贺新凉》以"迂儒"的"韦编脆绝"与"郑笺毛传"反衬《红楼梦》"字字珠玑串",合情合理。其中"郑笺毛传"与顾随《木兰花慢》中的"高密笺经"同指郑玄的《毛诗传笺》,但一贬一褒,用意迥然不同。周汝昌先生认为徐词"郑笺毛传"云云是"葩经文采寓研红",与顾词"异曲同工,相互辉映",即同为称赞《红楼梦新证》之作。这一论断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年,毛亨为《诗经》作传注,世称《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系统地对《诗经》进行评注的著作。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郑玄(公元127—200)为《毛传》作笺释,世称《毛诗·郑笺》,或简称《郑笺》。在《毛传》和《郑笺》对《诗经》的评注中,保留了许多古词、古义和古代的文化、典章制度,是我们据以研究《诗经》、古代文化和训诂学的重要文献。郑玄为《毛传》作笺释的宗旨,据郑氏《六艺论》所说是“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看来到了东汉时代,有的人对《毛传》已不甚了解,故“义若隐略”,需要加以“表明”。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郑氏对《毛传》的观点并非完全赞同和全盘接受,郑氏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他说“如有不同,即下己意。”  相似文献   

3.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诗经·秦风·蒹葭》的解题如下:本篇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但其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朱熹不信《序》说,斥为穿凿,今人或以为是怀念恋人之作。  相似文献   

4.
出处:《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相似文献   

5.
三、两宋 3·1从三国到两宋 三家《诗》渐衰,《毛传》《郑笺》独盛以后,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家总在这个里面打圈子。如魏王肃作《毛诗注》《毛诗义驳》等申述《毛传》,非难《郑笺》,王基作《毛诗驳》,反对王肃,这些著作都没有保存下来。吴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于考订名物颇有价值,这部书至今  相似文献   

6.
《诗经·大雅·卷阿》经解当中,毛传、郑笺虽然均遵从《卷阿》序“召康公戒成王也。言求贤用吉士也”进行解释,但是郑玄为了进一步深化“求贤”的诠解,改动毛传或加入自己的思想、阐释,从而形成毛、郑歧义。郑笺所释“求贤”之旨侧重以“德”为基础塑造贤人形象、功能,频繁强调得贤致贤的效果以劝诫君王,由此突出“贤人”在国家秩序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8.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9.
一后稷神话始见于《诗经·生民》,该诗叙后稷诞生的故事及其对农艺的伟大贡献。兹录其前半于下:厥初生民,时维姜螈。(《毛传》:“姜姓螈名。”《郑笺》:“炎帝之后。”)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毛传》:“帝,高辛氏之帝也。”按,高辛乃帝喾之号。《孔疏》:“言当祀郊禖之时,有上帝大神之迹,姜螈因祭见之,遂履此帝迹拇指之处,而足不能满,时即心体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灾)无害,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问说》一文有这样的话:“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注释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圣人,或指孔子。”接下来,注释又引《论语·微子》介绍这一典故,兹录如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绘画的类目中,有一类属于描绘国内少数民族或外国来我国聘访者形象的作品,名为《职贡图》。“职贡”二字,初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同书《夏官·大司马》有“施贡分职,以佐邦国”的记载,郑玄注:“职,谓赋税也。”《淮南子·原道训》:“匹夷纳职,”高诱注:“职,贡也。”可见,历代对职贡的一般理解认为是觐见朝廷时,除了来人以外还要附带一些必备的礼品——贡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傩文化的流布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一、对傩的认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出现是很早的。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夏官·司马下》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傩,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殴方良。”其次是《礼记·月令》中的“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在这  相似文献   

13.
《那》诗乃三代礼制重叠:既为《商颂》,自然为殷礼;周太师重加编次,以及毛传之阐释,乃以周礼改造殷礼;郑玄则不仅将周礼之改造贯彻得更为彻底,更进而以本朝的秦汉之制再次改造《商颂》之周礼阐释。毛传以《那》为汤祀先祖,于是合血脉与功业为一。郑笺以《那》为太甲祀汤,则是取秦汉极庙之制改释,崇功业而废血脉,将"更礼以教"作为原则贯彻到底,于是秦汉制度便成为先圣所行、孔子所传的神圣制度。  相似文献   

14.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这是《召南·行露》里的两个兴句。对于第一个兴句,毛传云:“不思物变而推其类,雀之穿屋似有屋者。”郑笺说同。对于第二个兴句,毛传亦云:“视墙之穿,可谓鼠有牙。” 这个说法,自明清以来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怀疑者可以俞樾为代表。他说:“传、笺之意,皆谓雀实无角,故其说如此。然下章云:‘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鼠之穿  相似文献   

15.
《诗小雅·十月之交》篇第四章八句云: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聚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毛诗序》谓:“《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全篇八章,蕴含着周幽王时重大政治历史事变的内容。但郑康成笺《毛诗》说:此篇为刺厉王之作。戴震主《毛诗序》说,王国维从《郑笺》说。《毛传》说艳妻即褒姒,王国维说皇父即函皇父。近人李平心认为皇父即申侯,艳妻为申侯女,  相似文献   

16.
解《诗·大雅·韩奕》:“其殽维何,炰鳖鲜鱼。”其中“鲜”字毛传无注,郑笺云:“鲜,鱼中脍者也。”段玉裁的《诗经小学》在“炰鳖鲜鱼”条说:“《说文》:‘鲜,鱼名。’‘鲜,新鱼精也。’”按:郑玄与段玉裁之说皆非,“鲜”字乃“解”字之形误,当为“杀”意。由于“解”字与“鲜”字篆文或俗写形体皆相近,因而造成形近而误。“解”字在古籍中常因形近而被误写为“鲜”字,令词义晦涩,学者须用“解”字义解之,方能使方章怡然理顺。古籍中二字有不少因形近而误的例子。《诗·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而孔疏云:“…  相似文献   

17.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18.
91.[豚拍] 即豚膊。《周礼·天官·醢人》:“豚拍、鱼醢。”注:“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谓胁也。或曰: 豚拍,肩也。”按:此条与[豚肩]均以“豚膊”为释义,但,《辞源》未立“豚膊”条,而此条所引后郑(玄)注,虽两说并存,却因注文没有引全,致使读者尚不能清楚地了解郑玄的看法。这样,很容易使读者将“豚肩”与“豚膊”相混,并把“豚拍”也视同“豚肩”。今查《辞源》此条所引《周礼·天官·醢人》郑 (玄)注全文如下:“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谓胁也。或曰:豚拍,肩也。今河间名豚胁声如锻 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周礼注疏》上册,第139页。)贾公彦疏:“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古写本诗经校释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虽也”《小雅·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郑玄笺:“每有,虽也。良,善也。当急难之时,虽有善同门来兹对之长叹而已。”笺语“虽有善同门”即经文“每有良朋”的翻译,“虽有”与“每有”对应,则词训应为“每,虽也”,不应为“每有,虽也”。《皇皇者华》“每怀靡及”,毛传:“每,虽。”笺语必用《皇皇者华》传,可证“每有,虽也”训中必衍“有”字。然《尔雅·释训》亦有“每有,虽也”,前代经学家以笺用《尔雅》训,必不致误。故郝懿行认为“每”训为“虽”,“每有”连文也训为“虽”。郝说实误。阮元《校勘记》  相似文献   

20.
校注苏诗,时有所得。今移笺记四则付梓,就正于方家。 (一) 苞苴未肯钻华屋。(《鳆鱼行》)冯应榴注引《庄子·列御寇》:“小夫之智,不能离苞苴竿牍,弊精神乎蹇浅。”谓苞苴言智术短浅之人。 按:冯注误。如此,下句“分送羹材作明眼”即无所属。《礼记·曲礼上》郑注:“苞苴,裹鱼肉或以苇或以茅。”此指鳆鱼肉。《本草纲目》卷四十六《介之二·右决明》“(鳆鱼)登莱海边甚多,人采肉供馔,及乾,充苞苴肉。”诗言不肯以鳆鱼钻营势要之家,分送友人作治眼明目之羹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