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导刊》2007,(4):30-30
报纸的读者是大众,因而文章要写得明白顺畅,深入浅出。清代学人俞樾说:"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显出。人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  相似文献   

2.
《创作辩证法》(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主要运用辩证法原理,对创作中的60余个关键性问题,如真与假、有与无、情与理等,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如对“创作中的入与出”的论述中,作者既反对“只出不入”,又反对“只入不出”,体现了对立统一原则,最后得出结论:“入是前提,出是目的;出之不新。入亦无功;入之不深,出亦无力。”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介于经济政策和现实经济生活间,既有传播前沿知识之功效,又有释疑解惑、评点经济现象之义务,由此也就决定了经济报道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经济报道如何既保持一般新闻报道的共性,又能走出因偏专、偏深、偏宏观而难以吸引普通读者的误区,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经济  相似文献   

4.
朝阳人不知道佑顺寺的很少,而且多数人都知道那是座喇嘛庙.可同样是座喇嘛庙,位于朝阳县胜利乡五家子村的经海寺就不那么有名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别看经海寺寺小,甚至显得有几分破败,但其引以为豪的镇寺之宝--珍版藏文大藏经足以使其傲视天下众多比经海寺大的寺院.  相似文献   

5.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俭帝王,躬行节俭贯穿其治国理政之始终.其子雍正帝赞颂他,“至若躬行节俭,而大官服御,务崇朴素之风;秉德谦冲,而徽号鸿名,屡却廷臣之请.”追溯渊源,康熙帝节俭的治国理念来自于其父顺治帝,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帝)仁恕恭俭,一本自然.”深受“敬天法祖”观念影响的康熙帝对父亲尊敬备至,在宫内见顺治帝所书《陋室铭》,他感叹,“以万乘之崇高不忘草茅之卑末,于其所居若有取焉,而亲为书其辞,则圣心之所存于此亦可见焉.”以帝王之尊而时刻记挂民间百姓,戒除奢华,崇尚节俭的精神对康熙帝影响至深.康熙帝对畅春园之兴建、扩建乃至日常管理无一不体现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6.
〔原文〕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房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  相似文献   

7.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书篇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5.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6.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8.
报刘一丈书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申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相似文献   

9.
张秀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1):I0001-I0001
黄仁字先生认为中国人不懂得数目字管理之道,胡适先生则认为中国人习惯于差不多。两位老先生虽然都是出于对祖国“爱之深而责之切”的情感因素与理性批判,但我认为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中国人的天地宇宙哲学观: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务求与天地宇宙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君子之道在于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秦皇岛市虽然是一座小型城市,但也堪称人杰地灵.像秦皇岛这样因人而得名,因人而知名,因人而闻名于天下的城市可谓世上少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相似文献   

11.
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三部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丰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更兼实用,深入浅出、不弄玄虚,娓娓道来、独辟蹊径,人们听后常有茅塞顿开之感、醍醐灌顶之悟.本刊特此开辟《跟梁衡学新闻》专栏,介绍梁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方法论,旨在为读者同仁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以期在新闻之路上少走弯路、多些启迪.  相似文献   

12.
尹莉 《山东档案》2006,(4):50-51
一看馆藏档案现状,重视档案资源基础工作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从目前情况看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多年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新闻文风,有必要弄清“文风”一词的含义。文风之说,自古有之。《文心雕龙·宗经》篇提出“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其笔力所指,正是文风的基本要义。文风问题一直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存在,在  相似文献   

15.
范军  龙亚莉 《出版参考》2021,(4):4-8,12
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发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多样化的形式被演绎和呈现,然而其大众化传播效果并非很理想.本文认为通俗表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价值和深厚意蕴进行大众化传播和培育的重要途径,而这一途径实施的基础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准确阐释,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通俗易懂的话语叙事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表达与传播的关键,"深入浅出"才能寻求铭刻于脑于心于行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名人论读书     
读书患不多 ,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 ,既学患不行。处若忘 ,行若遗 ,俨乎其若思 ,茫乎其若迷。——韩 愈卑意欲少年为学者 ,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故愿学者 ,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 ,且只以此意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 ,求事迹故实 ,典章文物之类 ,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 ,而他日学成 ,八面受敌 ,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 轼  其向之不切 ,则其听之不专 ;其思之不深 ,则其取之不同。不专不固 ,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王安石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  相似文献   

17.
1.1923年1月8日孙中山致张静江函 静江兄鉴:接示得悉电医有效,甚为喜慰.前闻该医说,兄所服之止痛药,恐日久成毒,切宜戒除,以免深中,虽偶有痛,稍为忍之,较胜于服药百倍.盖所谓止痛者,不过蒙迷脑筋,使不知觉耳,实痛犹在也.云云.今彼所施之电术,既属有效,则当惟彼之言是听,勿服止痛药,勿请他医,专由彼施治.彼言三礼拜当见效,三个月可痊愈.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的长与短问题在新闻界可以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究竟是长是短,孰优孰劣,很难说清。笔者把武术中长拳短打的术语,引入传媒,试图取得深入浅出之功效。长与短,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形式如何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的问题,根据内容的需要,宜长则长,该短则短,且长短结合,相得益彰。长拳出击打出优势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在《黄先生传》中对黄以周的学术作了较为全面的评断,指出黄氏是四明之学的代表人物,治学不喜陆王.其说具有鲜明的个人印记,经学者转引后,多有误读之处.黄以周之学深受其父黄式三及杭州诂经精舍学风的影响,实事求是、汉宋兼采、不分今古.四明之学在南宋之后有一发展变化的过程,而浙东学派则是后人建构学术谱系的结果,因此都难以全面地概括黄以周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漫话读毛著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有的报纸摘登了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一部分,题目曰《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编者说对当今仍有启示意义.笔者深以为然,且有几句话想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中国革命之能够历千难万险而胜利,同毛主席的伟大分不开.毛主席的伟大是多方面的,就中最主要的方面体现为他著作里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首先是毛主席老人家智慧的结晶,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视.最好的珍视当然就是好好地学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