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业发展的若干趋势与竞争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伟 《传媒》2004,(8):36-38
全国统一报业市场正在形成 推动形成全国统一报业市场有两股基本力量:政府在拆除壁垒,报纸要扩张市场.属于前者的主要有:一是允许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拆除分割市场的政策壁垒.二是要求"管办分离",以及2003年的报刊整顿,让权力退出报刊经营,拆除分割市场的行政壁垒.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划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属于后者的一大批报刊要转制为企业,拆除分割市场的体制壁垒.四是根据入世承诺,2003年5月,我国出版物分销市场正式向世贸成员国开放,同时也对民营企业开放.  相似文献   

2.
2003年治理党政部门报刊对我国报刊体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7月的文件精神,我国党的各级宣传部和行政新闻出版署局对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问题进行了治理。至2003年11月底,纳入本次整顿的报刊数量为1452种,被停办的677种,划转到媒介集团和实行“管办分离”的报刊各约300种。从2004年起,我国的报刊将以一种相对新的体制和新的面貌出现。 整顿报刊的重点和直接目的 如果用两句话概括这次报刊的整顿,那就是:压缩总量,调整结构。直接的目的是减轻基层和农民的负担,特别是后者。 这次整顿的主要对象之一是行业报刊(部门办的报刊)。我国各级党政部门办的报刊数量很大,创办时投入的是国家的经费,而报刊  相似文献   

3.
当前治理党政部门报刊对我国报刊体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7月的文件精神,我国党的各级宣传部和行政新闻出版署局对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问题进行了治理。至2003年11月底,纳入本次整顿的报刊数量1452种,被停办的677种,划转到媒介集团和实行“管办分离”的报刊各约300种。从2004年起  相似文献   

4.
我国报业发展趋势与竞争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国统一报业市场正在形成。形成的有两股基本力量:政府在拆除壁垒,报纸要扩张市场。属于前的主要有:一是允许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开辟安全有效的投融资渠道,拆除分割市场的政策壁垒。二是要求“管办分离”,以及2003年的报刊整顿,让权力退出报刊经营,拆除分割市场的行政壁垒。三是化体制改革.划分公益性化事业与经营性化产业,属于后的一大批报刊要转制为企业.拆除分割市场的体制壁垒。  相似文献   

5.
王丽 《新闻前哨》2004,(12):76-76
经过近年两次报刊清理整顿,行业报的生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根据治理整顿的要求,报刊与主管部门要实现三个分离,即:管办分离、财务分离和发行与行政权力分离。离开了财政支持,媒体能否站稳市场,实现良性发展,其自身经济状况是重要制约因素。就报纸而言,经济来源主要是发行和广告,而发行量的大小是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办报是否成功的试金石。行业报在适应市场,扩大发行上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2003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和新闻出版总署对我国现有期刊和报纸实施整顿,明确指出:公检法、财税、工商、交通、计生委等行业的期刊及其所属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的报刊一律停办;省级以下政府机关所办的报刊一律实行"人员分离,发行分离,财务分离"的三分离办法,即列入整顿范围的政府报刊如欲继续出版,人员关系、发行方法、资金来源必须一律从政府隶属关系中剥离.到2003年9月1日,全国已有677种报刊停办,其中不乏因无法承受发展压力而主动放弃"生存"机会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虽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报刊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但2003年的这次对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治理还是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整顿和变革。  相似文献   

8.
陈愈超 《传媒》2003,(11):58-58
以上数据为北京开元策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从第三方的角度,连续独立进行的《北京报刊零售市场监测》调查项目中的部分内容。该项调查依据2003年7月3日一9日的固定报亭清查结果1393个进行抽样,样本按照行政分区的原则,根据不同城区报亭的分布密度,按额定比例(10%)抽样,共获取142个调查有效样本。调查自2003年7月11日开始,至7月16日结束,以统一问卷,调查员面访的形式进行,共调查了30余种类别的188种报刊。 注1:电视类报刊排除随北京青年报赠送部分以外单独的销售数据。北京报刊零售市场不同类别报刊平均期销量前三名汇总对比@陈愈超$开元策略…  相似文献   

9.
专业报的劣势和优势
  相较于各级党报和都市、晚报类报纸,省级专业报存在两个方面的劣势。首先是发行方面没有政策保障。尽管新闻出版署在2003年对全国报刊进行了大力整顿,一些报刊停办,一些报刊脱离党政机关,但中央、省、市三级党报在发行方面的政策保障还是保留了下来,这使得三级党报的发行数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省级专业报在整顿中几乎全部脱离了原来的主管机关,随之在发行方面的政策保障也不复存在。没有了政策保障,对于具有党报性质的省级专业报,无疑是釜底抽薪。据了解,在报刊整顿的第二年即2004年,全国大多数省级专业报发行量出现大幅度下降,河北法制报的发行量则由2003年度的6万份骤跌至3万份。第二是内容普遍呆板、单调,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走入市场。省级专业报原来大多都是各省党政部门的机关报,一直是以宣传党政部门的方针政策和先进事迹、工作成绩为主要内容,与各级党报十分类似,这决定了其内容庄重、衿持有余而丰富、活泼不足,相对于晚报都市报来说,普遍显得呆板和单调,这使得省级专业报很难真正走入市场。  相似文献   

10.
农村报刊经营十大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多农村报刊发行大幅下滑,经营陷入窘境。面对新形势,有的农村报刊变更报刊宗旨和读者定位,挺进城市报刊市场;有的农村报刊靠行政摊派或政府补贴消极度日。但也有部分农村报刊锐意变革,在农村地区开拓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报刊"蓝海市场"。 1.创新机制:地方小报实现跨地区发展《农业科技报》是陕西杨凌农业高新区政府主办的一份农业党报,2001年创办之初,区政府给报社的资助是三年递减的差额拨款,而后报社将完全自负盈  相似文献   

11.
县市区域报,是目前中国报业结构中处于最基层的报纸.2003年全国报刊市场整顿后,全国保留了43家县市区域报,这些年,大部分被保留下来的县市区域报都获得了飞速发展.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县市区域报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2003年7月,中央决定,县(市、旗、城市区)不办报刊,已办的要停办,仅对解放前由我党创办的报纸、民族自治县的报纸及民族文字报纸予以保留.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报刊整顿. 5年过去了,笔者试以理性、发展的眼光和平静的心态,对中国县市报的发展与整顿做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中国期刊新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2003年的期刊市场,有些变化是比较明显的,也有一些变化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生,就笔者的观察,试图总结如下:"一、全国性的党政报刊整顿工作,使得我国期刊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下半年,中央对利用职权摊派发行、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的党政部门报刊进行了专项治理整顿,其中停办期刊395种,划转期刊196种。停办的期刊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而划转的期刊中相当数量则要转换角色,改办为一些面向市场、争取自费读者的期刊。这些过去发行量比较大、经济实力也比较强的党政部门机关刊的停办,使得我国期刊的结构发生了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县市报产业结构的发展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益民 《传媒观察》2011,(12):62-64
县市区域报,是目前中国报业结构中处于最基层的报纸。2003年全国报刊市场整顿后,全国保留了48家县市区域报。这些被保留的报纸同时也正由政府主导、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步转变成为市场主导、自负盈亏的企业。近年来,这些被保留的县市区域报,在"多元"经营上进行破题,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体制转换,拓展经营领域,实现量质并举的崭新局面。多元经营与多种经营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报社经营理念的转变,多种经营只是一种产品  相似文献   

15.
2003年7月,中央决定,县(市、旗、城市区)不办报刊,已办的要停办,仅对解放前由我党创办的报纸、民族自治县的报纸及民族文字报纸予以保留。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报刊整顿。  相似文献   

16.
虽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报刊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但2003年的这次对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治理还是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整顿和变革。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实施细则》规定,国内绝大多数的县级报停办,众多的行业报部门报刊走向市场,这意味着国内报刊界要有近千种甚至更多的报刊面临着生死的考验。这样大规模的整顿,其对报刊业甚至可以说对整个传媒业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并且这影响还将波及到整个传媒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并迅速产业化,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突破技术、行政和市场壁垒实现资源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信息,引起全国新闻界与从业人员以及研究人员的关注:一、中宣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整顿工作措施坚决,重点整顿报刊滥摊派、治散治乱;二、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宣部提出新闻工作者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宣部又发出要求:新闻单位要  相似文献   

19.
庞春燕 《传媒》2006,(11):23-27
背景:市场决定命运 2003年7月的报刊治理整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报刊业最深刻的一次革命,它是政府第一次在评价媒体时附加了市场意识(此前没有一家报刊会因经济效益不好而被停刊).全国400余家县市报的命运面临市场的生死抉择.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以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各部门,遵照中央关于整顿报刊的指示精神,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的报刊进行了认真的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今年9月中,绝大部分社科类、文艺类报刊,通过整顿,重新登记,继续出报出刊;有一部分报刊,在整顿中将按照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作好重新登记的准备:当然,也有少数报刊,由于不具备办报办刊的条件,或因调整布局的需要而停办。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报刊的整顿工作,也将逐步开展。至此,整顿报刊的大部分工作,应当说已经基本完成。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巩固这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