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历史研究对象的内容和认识历史研究对象的方式是历史学中重要的理论。在历史研究对象的内容上从封建史家的“人事”说、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人类社会”说 ,到唯物主义史学的人类社会关系说的转变 ;在认识历史研究对象的方式上从“直笔、实录”、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纯客观研究”,到唯物主义史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过程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古代遗产的继承者。他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都十分精熟,而且连那前代和当代的学者们在研究古典遗产方面的成绩和缺点,也都了如指掌。因此,鲁迅不但对于遗产本身具有全面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遗产的方向和方法,也具有革新的精神。关于前人,象清儒对于古典遗产的整理的成绩,鲁迅是肯定的,承认清儒的“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了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甚至称宋之郑渔仲、清之顾亭林,“今已无从企及”。但与此同时,鲁迅也指出:清代学者,自“文字狱”后,不再“纵论唐宋,搜讨前明遗闻”,而“专事研究错字,争论  相似文献   

3.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几位青年才俊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回应。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本期刊发“鲁迅遗产与当代青年世界”这组笔谈文章,旨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亦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编纂学遗产是优秀史学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承载了史学遗产,更记录了社会的进步,反映着史学的发展,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传承了人类文明。合理继承这份史学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白寿彝先生在史学领域有多方面的理论建树,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北京出版社把白先生谈史学遗产的六篇文章汇集在一起,以《史学遗产六讲》名目编入《大家小书》丛书中出版。六篇文章中,《谈史学遗产》发表于1961年,《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谈历史文献学》、《谈史书的编撰》、《谈历史文学》、《再谈历史文献学》发表于1981到1982年的两年之中。它们不但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工作树立了榜样,而且对于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史学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一)正确对待史学遗产,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具有优良…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学的发展体现在民族性与时代性上,二辩证的结合才能推进史学进步,近代史学从不同方面表明了这一事实,在全球化趋势下,当代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要研究全球化对中国史学、对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还要研究中国民族传统史学遗产在发展当代史学上的重要价值。讨论历史兴衰是历史学的主题,研究历史“势”同样是当代历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究天人之际”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多重考据应当是当代史学考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轶闻录     
鲁迅到底为何叫“鲁迅”? 著名史学专家侯外庐同志,对鲁迅之所以取名为鲁迅,曾对许广平讲过,许广平笑着,连称谢谢,谢谢,肯定了他的阐释。侯外庐说: 一般人把迅字解释为“快速”,是不确切的。迅字,《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狐,绝有力,迅。”注云:“狼子绝有力者,曰迅。”“报”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鲁迅的“鲁”,取自鲁迅母亲的姓。迅,古义的“狼予”。鲁迅的字意可  相似文献   

9.
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是五四运动的一名主将,是中国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他的著作,不仅“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鲁迅:《守常文集序言》),而且是历史科学的宝库。他是中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研究历史的第一人。从一九一八年起,他就开始把中国历史的研究,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紧密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服务。他认为,所谓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历史科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史学要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世界一切现象,无  相似文献   

10.
语文大视野     
语文大视野鲁迅造字鲁迅造的字,最有名的便是那个“猹”字了。在小说《故乡》中,闰土讲述过一种小动物偷吃西瓜的故事,关于这种小动物,章衣萍曾问过鲁迅,鲁迅说:“大约是‘獾’一类的东西。”(章衣萍《青年集》)鲁迅曾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道:“...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中国的古典文史名著,是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作为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计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阅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也该抱持如此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九五”重点,得到历史和考古学界的热烈支持。自忖历史知识浅薄,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想到,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全民族,属于世世代代的人民,是全人类珍贵的遗产。读史爱国,人人有责。在“工程”开始实施之际,不揣浅薄,发一点议论,奉闻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实出自为历史科学效劳的至诚。爱国需要读史。人们说,无论是学社会科学的,学自然科学的,都应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鲁迅:《华盖集》)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  相似文献   

13.
“怎样把历史课教‘活’,如何给历史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历史也有现代气息?”长久的思考和实践,使我有了一点感悟,一点收益。以“观点”为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梁启超在倡导“史学革命”时,曾狠批过封建旧史学有四大弊病,其中就有两句说到封建旧史学“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亦就是指封建旧史学记载的仅仅是过去的事实,而不去研究这些事实有什么借鉴作用,更不从纷繁的事实中摸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线索。作为资产阶级史学观的倡导者方能重视“今务”和“理想”,更何况我们从事唯物论史学教育的人民教师?虽然当…  相似文献   

14.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学巨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气势磅礴、内容宏深、思想前卫、人物丰富,它开启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同时,它又具有浓厚的悲剧情调和沉郁的悲剧意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剧气氛,悲剧艺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中国的古典文史名著,是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作为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计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阅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也该抱持如此胸襟与情怀.  相似文献   

17.
(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显然:我说“新时期:中国又一个亟需鲁迅的历史时代”,意思是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亟需鲁迅的历史时代,这就是鲁迅先生生活和战斗过的民主革命时代。同样显然:今天,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时期,和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历史时代。鲁迅的时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而今天,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于“文字狱的大略,是早经知道了一些的,”而对它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则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当时专门考查了中国的文祸史,并希望有人来编写一部这样的历史,以“示人本相。”他强调“集中国文字狱史料,此举极紧要。”鲁迅为什么这样重视这个工作呢?这是因为当时革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吴怀祺先生在研究中国史学思想史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了中国封建史学二重性的特征。他认为封建史学二重性是真实的历史和虚幻的历史的结合,两者统一在古代典籍中,中国古代多部史书都表现这一特征。认识中国封建史学二重性的特征,重视史学思想的发展,更好地总结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相似文献   

20.
198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李欧梵在《鲁迅及其遗产》一书的“引言”中说过这样的话:“鲁迅逝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存在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他对海外读者和学者仍有特殊的魅力——这不仅在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社会文化的深彻洞察,而且在于他融自己智慧和心理紧张于艺术的特殊技巧,以及复杂的思想渊源。”李欧梵所说的“海外”,当然还不包括台港在内。但他的话倒也十分清楚地说出了一个事实:鲁迅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鲁迅的作品固然早已飞出国界,赢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遗产。鲁迅的思想也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引起愈来强烈的反响。在新时期,鲁迅研究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