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高浓度”与“低浓度”的分界线 图1是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关系图。课本上说:“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学生在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时,疑问最大的是如何判断“低浓度”与“高浓度”的分界线,是在“b”点还是在“c”点?事实上,某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特定器官的效应如何,关键要看在该生长素浓度下该器官对应的生长曲线是在0位以下还是在0位以上,0位以上表现为促进作用,0位以下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学习中学阶段生物学知识过程中难点之一。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相关描述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一样”(见图1所示)。然而,对生长素“低浓度”与“高浓度”的界定却出现了许多种说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相似文献   

3.
李艳青 《考试周刊》2011,(30):192-193
在人教版必修三的第三章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文中提到,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这里提到的低浓度和高浓度是在哪个范围呢?很多同学不会从曲线上判断,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长素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问题,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中就提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并且该教材中又用名为“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的图表来直观地说明这一问题。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不同器官对其敏感度的差异性)和植物的生长特点(向性运动和顶端优势)这两个知识点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个难点。如果教学中教师未能协助学生突破,会经常被学生追问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两重性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却是背光侧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浓度低生长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二是植物水平放置时重力会引起生长素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主要是激素调节,生长素(吲哚乙酸)的调节作用是植物向性运动的主要原因。其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  相似文献   

7.
一、低浓度促进生长与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 素的作用两重性) 有的资料上介绍低浓度与高浓度范围的临界点 为如图1的 A 点,有的资料上介绍低浓度与高浓度范 围的临界点为如图1的 B 点。教材也没有具体定位。 到底以哪个点的生长素浓度为临界点?现具体分析 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不同器官对其敏感度的差异性)和植物的生长特点(向性运动和顶端优势)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个难点。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未能协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就会被这样两个问题所困惑:一是为什么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而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却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植株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二是植物水平放置时重力会引起生长素由远地侧向近地侧  相似文献   

9.
<正>在浙科版生物必修三中提到:植物激素作用的一个特点是低浓度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作用。如图1所示,即为生长素浓1度小于c时,促进植物生长(b点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增强,b点促进作用最大;b点之后,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  相似文献   

10.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不同器官对其敏感度的差异性)和植物的生长特点(向性运动和顶端优势)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个难点。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未能协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就会被这样两个问题所困惑:一是为什么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而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却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植株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依据和构想 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首先结合前面讲过的向光性内容,分析了植物显示出向光性的原因,并由此得出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结论.然后,结合一些例子,讲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2.
植物的激素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重要内容,主要考点包括:(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生长素是由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物在陈述植物的“应激性”时,例举了植株的向地性例子,并用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解释之。但由于陈述过于简单,造成教师讲解困难。事实上,这个问题还是较复杂的,产生这种反应,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是重力的作用,内部因素则有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特点,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心引力(重力)能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种子萌发时,根总是表现为向地生长,称为正向重力性;而茎总是向上生长,称为负向重力性;当根和茎横放时,则根仍表现为向地…  相似文献   

14.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具有两重性,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不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曲线类型一:植物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不同. 植物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植物激素对铝胁迫下番茄根生长的影响,为增强番茄耐铝能力及培育抗铝番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栽培品种番茄为试验材料,外源施加细胞分裂素(6-BA)、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油菜素内酯(BL)、生长素类似物(NAA),探究不同植物激素在番茄响应铝胁迫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细胞分裂素、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增加了番茄对铝胁迫的敏感性,加重了铝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油菜素内酯对铝胁迫下番茄根的生长无明显作用。外源施加NAA时,促进了番茄侧根发育,但明显加重了铝诱导的主根和侧根生长抑制,增加了番茄对铝胁迫的敏感性。外源施加生长素运输抑制剂(NPA和TIBA)也加重了铝诱导根的生长抑制。而外源生长素合成抑制剂yucasin明显缓解了铝诱导的根生长抑制,降低了番茄对铝胁迫的敏感性。利用生长素响应报告基因DR5:GUS番茄转基因植株,发现铝胁迫促进生长素在根尖分生区和转换区(分生区与伸长区之间)细胞的积累,过量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生长,而yucasin通过减少生长素在根尖的积累缓解铝胁迫导致的根生长抑制。结论:通过生长素合成途径解析番茄响应铝胁迫的调控机制,应用生长素合成抑制...  相似文献   

16.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并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17.
一、选择题1.下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2.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指导学生初步实施研究性课题“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活动,学生自己解决了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问题,揭开了生长素类似物在抑制根生长的同时是不可能促进茎生长的迷惑,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植物通常主茎的顶端生长很快,侧芽生长很慢或潜伏不长,这种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一般认为顶端优势是生长素的作用。生产上常用消除或维持顶端优势的办法来控制作物、果树和花卉的生长,以达到增产和控制株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历来高考的重点。关于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讨论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诸多生物学杂志上出现得颇多。2009年广东省高考和福建省高考中两道类似的选择题又一次在生物教师之间以及在网上引起大量的争论。下面借助这两道高考题再谈谈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