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流域的一种地方戏,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原始的神秘色彩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被誉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的"开台"与"扫台"是辰河高腔演出前后举行的宗教祭祀仪式,起着驱邪镇鬼的作用。同时,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头"的风俗。辰河高腔台风规范,不主动"讨彩",而是兴"打彩头",也就是当地士绅、各堂口堂主为了比气势,往往要求主动送礼,而且礼也送得重,这便是"打彩头"。辰河高腔的表演形式体现了中国地方传统戏曲的文化特质,剧中的"戏"与"教"(宗教仪式)的结合,均呈现出辰河高腔内容上的世俗化倾向。辰河高腔是宗教、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七色镜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一般分为生、旦、净、末、丑。"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和"净"是男角色;"丑"行中除了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生"、"旦"都  相似文献   

3.
从戏曲脸谱的图式纹样上看,主要用于戏曲中的净、丑等角色。净丑面部的化妆,是一种富有夸张意味和象征意味的化妆艺术。这种化妆艺术和净丑角色的表演是分不开的。生旦个别也画脸谱,但极少,净丑与生旦角色的面部化妆有着明显的区别。净角脸谱净主要是指戏曲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  相似文献   

4.
国粹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通过王宇聪小朋友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京剧方面的知识: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的脸谱,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  相似文献   

5.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湖南泸溪、沅陵、溆浦、辰溪等县的一大地方戏。唱是其主要特色,锣鼓和唢呐是其主要乐器,表演程式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按曲牌分为23类七大母调,剧目形成了下河、中河、上河三个流派。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画图,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画图辰河戏,它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京剧是我国三大国粹之一。京剧演员的专业分工特别有讲究。京剧演员的专业分工叫做行当。根据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角色,京剧划分为生、旦、净、丑四个总行,每个总行中都分别还包括几种门类。掌握和区分这些行当的特点.对于看懂京剧和了解戏曲人物的性格特征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表演艺术中,国际上有众多流派,总体说来归类为“三大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来希特体系和梅兰芳体系。但是不管师从于哪门哪派,都是一种技巧的运用,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而中国的戏曲艺术又分为生、旦、净、末、丑诸行当,有许多艺术大师一个行当陪伴终生,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8.
王建国 《学子》2004,(9):57-57
扇子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在舞台上演员运用扇子基本动作有托、转、合、遮、扑、抖、抛等。演员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各种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京剧中生、旦、净、丑各行都有扇子功,但以小生、花旦、闺门旦使用最多,表演技巧更为丰富。戏曲舞台上使用的扇子,有大折扇、小折扇、团扇(宫扇)、羽扇、蒲扇、竹扇、鹅毛扇、芭蕉扇等多种。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平遥县文化志上记载,平遥鼓书源于明朝末年,在中国民间孕育生长了300多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平遥鼓书的演唱形式,最开始是由一个人(盲人)表演,两条腿分别绑竹板和铜钹,腿上立一把三弦,独自一人就形成一个能打会唱的“打击乐队”。之后由于表演人员的增加,根据演出情节的需要分出角色和红、黑、生、旦、丑的行当,乐器也增加了四弦、胡琴、大三弦、小三弦等。它的唱腔,最早吸取了山西中部的民歌小调的风味和山西东南部琴书  相似文献   

10.
“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个行当。其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取其反意。“生”,是生疏的意思,而演员演戏最忌讳的就是生。取“生”字,意在要求生角的演出要老练、成熟。“生”有“小生”(书生)、“武生”、“老生”(也叫“须生”,文的挂黑胡子,武的挂红胡子)。“旦”,指旭日东升,代表阳,指男性。而旦角演的是女性,女属阴,反其意为“旦”。“旦”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亦名婆旦)。“净”,即清洁、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净,因而得名。“净”有“花脸”、“架子花脸”、“小花脸”、“二类花脸”、“铜锤花脸”…  相似文献   

11.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羌族民间艺术是随着羌族社会不断发展而继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传统工艺美术——挑花刺绣,是独具羌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云云鞋”又是羌族挑绣绣品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其上绣的纹样色彩风格独具。文章试从羌族艺术与羌民族历史沿革、信仰崇拜、民间风物神话传说等密切关系,对羌绣“云云鞋”的纹样色彩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陈启文是一个有着精神根基的作家,他的《南方冰雪报告》很好地表现了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人性与温情。陈启文直面人性深处的复杂情感,将自然灾害中的行为和情感,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连结了起来。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人性中残存的负面因素,而且还寻找到了克服这些因素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载。历史上,羌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高原农牧文化的创建,都曾起着重要的作用。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由于历史发展、居住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诸多原因,人们仍有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等宗教观念的遗存,"释比("巫师)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者,许多民间舞蹈形式,多是在"释比"主持下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的。本文拟以羌族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作为切入点,探索"释比"文化对羌族民间舞蹈影响;探索羌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规律;以及动态保护与多种开发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沅水中、上游一带的一大地方戏。它是当地民族生态环境的产物,是人们价值取向与审美的自然选择,是人们适应生态环境的艺术创造,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图画,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图画,并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高州粤方言亲属称谓可以分成“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媒人系“这五大系。它们体现了“辈分明确,老少分明;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分亲疏、别内外“等传统文化特征,同时也蕴涵了高州人很重视媒人系亲属等高州特有的民俗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羌族民间舞蹈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融入羌族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羌族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羌族民间舞蹈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18.
羌族释比与丧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经师的一种称呼,是羌民族社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这在古羌部落社会时就已出现。释比作为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等的主要传承者,在羌民族社会生活中有其极高的地位。受羌族社会之民俗信仰的支配,依照羌人的生死观,人死后,其灵魂永不消亡,生者要为其送别,由此也派生出繁多的丧葬形式。释比,自然也成为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劳动歌"是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是所有民歌的源流。现行羌族民歌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对"劳动歌"所包含的范畴有足够的理论研究,但是在全面收集整理羌族"劳动歌"以及对它详细完整的分类却少有前辈完成。因此,笔者针对羌族"劳动歌"进行收集整理与分类,认为分析与归纳"劳动歌"的分类有利于挖掘和保护羌族民歌,从而更好地开发和研究羌族音乐。  相似文献   

20.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要求在演唱中要有独特的技巧。掌握好发音、腔韵、装饰音和衬词等方面的特点和运用技巧,是演唱客家山歌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才能在演唱中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又不断为客家山歌的科学演唱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