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者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至今没有圆满答案的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秩序的一种追求,从“无讼”的法律观念中折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对当代的行政诉讼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博物”观念及其相关工具书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西方学科分类意义的博物学概念在近代传入中国,据此,中国编辑出版了新式博物学教科书和辞书。考察中国博物观念及其工具书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比较中西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的不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民主、法制、国家与民族观念及国民意识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阐述这些观念在近代中国被接受的情况,从而说明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指出对待传统文化可供参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和"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几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对于“和谐”的向往,但是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同时西方古代社会却发生了文化断裂,这进而造成发源于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的诸多先天不足,于是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就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危机。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和”文化的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中华乃至世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在近代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漠视技术,技术的社会功能未受到社会重视;从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的功利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阻碍了技术社会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其对人文、伦理的关怀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对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什么呢?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睿智通达的老祖母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传统“和”文化。依据文本,从贾母自身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等几方面探索中国“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逐渐进入近代化,并经历了从“公共图书馆运动”到“新图书馆运动”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向近代图书馆文化的转变。在特性上从私有、封闭、专享,向公共、公开、共享转变,“图书馆”一词就是在此时产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