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职工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1994年国务院确定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经国务院同意拟于1996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研究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1995年11月13日)》(国阅[1995]142号)精神,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于1996年1月10日选报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城市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2.
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将干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着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建构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的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2007年通过的第三部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加上之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对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在全国展开,其特点是: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从1994年以来,国家通过近四年的医改试点,探索了改革路子。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去年12月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作出了全面部署。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是:(1)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  相似文献   

4.
着重调解,是我国自1987年恢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调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第一道防线,把大量的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被国际司法界誉为“东方经验”。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进一步强化了劳动争议调解,拓宽了劳动争议调解渠道。  相似文献   

5.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6.
劳动部长阮崇武在劳动部、人事部、国务院生产办、国家体改委、全国总工会共同召开的“全国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上,做了《认真宣传推广企业改革的先进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讲话,其中第四条专门强调要加强职工培训工作,他指出:  相似文献   

7.
数字大参考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于 1月 1日施行,参加失业保险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其他单位人员失业后,都可按此《办法》申领失业保险金、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从 2001年 1月 1日起,企业新的减员不再称为下岗职工,不再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而是由企业依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一次给予经济补偿后转为失业。   对于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如下 3个…  相似文献   

8.
为妥善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更好地保障职工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2013年4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3〕34号),该意见共包含14条内容,对工伤认定、劳动争议处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劳动关系存异议,工伤认定应中止。该意见第5条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发现劳动关系存在争议且无法确认的,应告知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此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当事人。劳动关系依法确认后,当事人应将有关法律文书送交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该部门自收到生效法律文书之日起恢复工  相似文献   

9.
劳动部副部长朱家甄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劳动工作会议上谈到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妥善安置企业富余职工问题。 朱副部长说,1995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企业改革,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深化企业劳动用人、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劳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在总结2004年17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改革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于今年2月1日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要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于2006年10月10日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编写的,力求体现国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汉语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的劳动法律法规理论知识水平和组织调解劳动争议工作的能力,河南省镇平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县培训中心举办了首期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班。对168名基层调解员进行了《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对学员进行了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和订立、变更、履行、解除、终止和续订劳动合同而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例分析。通过劳动法律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学员一致反映增长了劳动法律法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深化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刍议苏玉宏我国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以养老社会保险替代企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缓和了企业间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养老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目前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职工,也涵盖了其他类...  相似文献   

14.
《福建教学研究》2004,(5):1-1,4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下称“纲要”)和《关于中小学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下称“通知”)精神,为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取得突破,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上期案例回放] 张明是一家重型机械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近期遇到了一件棘手的劳动争议难题。公司销售代表李平是北京人,主要负责北京、天津和唐山的销售工作,李平进公司时,和注册在上海的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公司每月将工资存到李平在上海的银行卡里,社会保险按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并约定如有劳动争议问题,应在上海市进行劳动争议仲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研究》2006,(1):31-31
近日,哈尔滨市制定了《哈尔滨市职工素质工程五年规划》,要求企业将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划人“劳动保险”项下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在实现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实现教育保障。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关键环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基本维持“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基础上,强化了仲裁程序,完善了仲裁制度,并特别规定对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力图将多数劳动争议在仲裁阶段予以解决。这无疑进一步确立了仲裁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三方原则是劳动争议仲裁的一项重要原则。认真推动落实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8.
1998年8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工作,并公布了1998年首批试点城市名单。 通知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提出的‘要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1—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决定今年扩大国家  相似文献   

19.
全国劳动保障2001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张左己部长要求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启动第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加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加快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等培训机构改革;落实《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本刊讯(特约记者 刘康):2000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九五"时期特别是2000年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行了回顾,对"十五"特别是2001年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新世纪之初的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20.
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是保护劳动关系稳定和顺利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其中最有影响力、覆盖范围最广的是劳动仲裁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如何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成为当务之急。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存在的不足(一)仲裁程序前置的规定有其弊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