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同时,亚太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世界权力中心。在这种国际政治环境中,应深入研究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问题,分析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挑战,探究应对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①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断受到冲击;②80年代末,欧洲政治地图巨变。世界除了美国这一超级大国之外,还形成了,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中心。(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①地缘合作典范:欧盟、东盟、阿盟、非盟等。②地缘冲突: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经济学家也重视起地缘政治王恩涌北京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今年二四月邀请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进行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中国学者陈平来北大讲学。他讲了好几讲关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及其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后来,我听到他还要讲一次地缘政治问题,这使我非常...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亚洲地缘政治战略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缘政治是一种战略地理学,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这种目标充分表达了一国在对外关系中的国家利益。从长远来看,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应该是防止在亚洲出现可能会导致战争的敌对关系、猜疑和不安全因素。这一整体目标又需要三个分目标的支撑。美国对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两种既联系又相左的观念。"9·11"事件后,随着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美国的对华地缘政治观也有了些积极的变化。中国要确立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要依靠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努力与美国等大国建立起平等、互利和制度化的地缘政治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的霸权主义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以地缘经济取代传统的地缘政治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显著特征。具体地说,金融霸权、技术霸权及制度霸权将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最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位于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舞台--欧亚大陆的东部,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又天然是亚洲的中心.中国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历来为各国战略家所重视.中国是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近代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战场,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中间地带",多极世界中的亚太区域中心.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要坚持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的发展无可限量.  相似文献   

7.
郭锐 《教学与研究》2012,(11):73-79
冷战结束后,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的冲击,地缘理论的学理依据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国家中心"与"去领土化"的趋势鲜明。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环境,冷战后的地缘研究在延续诸多"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地缘经济、地缘文明和批判性地缘政治等新的学说及方法。地缘经济理论与地缘文明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地缘研究的理论框架,扩大和延展了地缘理论的学理内涵,同时继承了传统地缘理论的命题假设和哲学基础。而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从方法论、本体论和认识论三个层面,系统批判了传统地缘理论,其强调深入研究地缘理论的文本与论述,重视人的"认知"和"理解"对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中心、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北海开埠和中法战争是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近代广西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北海开埠后,广西属于英法两国争夺中国西南腹地的地缘战略通道和接合部,又是控制中南半岛诸国的前沿基地和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其地缘政治地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9·1 1”事件发生后 ,美国政府就强烈倾向在取得阿富汗战争胜利后进入反恐战争“第二阶段” ,而这个阶段被设想和规划的首要内容 ,便是实现解除伊拉克武装和变更伊拉克政权。在布什的心目中 ,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 ,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 ,外加其他一些地缘政治、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目的以及布什本人的国内政治利益。然而 ,美国无法解决阿拉伯世界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台湾是美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基点,其核心是遏制和分化中国,除此之外,还有它在亚太地缘战略的副产品,地缘政治多元化,南慑东盟,北遏日本,西北阻击俄罗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