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值得反复涵泳咀嚼。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著作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自称是孔子传人,其著作也以劝学张目,表面上看只是继承儒家劝学传统,其实着眼点明显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相似文献   

2.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性质,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功用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偏重于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它以充分发挥作品的社会功能为目的,强调文艺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功用理论在中西文学批评史上首先体现在对诗歌的批评上,因为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现象,故功用理论在中英诗学中表现极为突出.中英两国的功能诗学共同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政治标准问题,在目的性上完全一致.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两者在文化根基及历史进程上的巨大差异.回顾一下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便可发现,中西文化虽然千差万别,异态纷呈,但在其始发阶段,许多理论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在以后的发展与衍变中,由于不同历史条件的制约,才逐渐演化成形态各异的文化系统.中英诗学中的功用理论的发端与变化也呈现出这种势态.中国诗学中的功能理论起始于春秋时期,其最早代表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指出诗歌的目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孔子的这一说法为儒家学者所继承与发展,他们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明确提出了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诗歌的教化作用与实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理论成熟得最早。两千多年以前,儒家文学批评创始人孔子,已经在他的诗论里提出了文学应该为政治、道德服务的理论,肯定了文学的认识功能。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儒家著作记录了孔子的文艺思想,其中以“诗教”为中心的论述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且对后人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尽管先秦时期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概念,可是孔子的诗教理论却一直延续下来,不断地有人继承、发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学术中的阐释学传统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形成时期,就开始了以阐释(又称“解释”)为特征的思想展开方式,比如,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就是把自己放在古代圣王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的“记述”与“阐释”者的身份上。这样的传统也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来传...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内容记载得十分清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所教的文,就是诗、书、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行和忠、信都是德的范围。孔子因人施教,曾有不少具体的内容,但《论语》中从来没有关于六艺教学的记载。六艺是《周礼》规定的奴隶主子弟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说:“养国子则  相似文献   

8.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正值社会将由“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走向统一的阶段。荀子的“乐教”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等儒家“乐教”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蔽于一曲”,而是“推儒、墨、道德”等名家言论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一个儒家“乐教”新流派。  相似文献   

9.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基点,分析了“士”这个特殊社会角色的发展。孔子的“士”重立身,尚“内圣”;孟子的“士”重“舍生取义”;荀子的“士”重务实、尚“外王”。  相似文献   

10.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因为孟子跟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孔子是先圣,荀子被称为后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或附圣。所谓新四书,即《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个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论语》的记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论语》文本中对“孝”阐释和分析入手,认为孔子“孝”理论是儒家“孝”道理论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后来《孝经》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儒家强调和重视道德,论往往也就从道德直推政治,以致儒学中政治的自性不显。但通过对《论语》本的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在原始儒家孔子那里,道德与政治是有各自的分位区别与独立性的,并非以伦理代政治。  相似文献   

14.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开创的儒家“以水比德”的传统,在《孟子·离娄下》和《孟子·尽心上》两篇中,运用“原泉混混”和“盈科后进”两个相互连贯的水意象对其君子人格修养思想进行了阐发。“原泉混混”强调通过对自身固有德性的洞察和体认,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主体自觉意识;“盈科后进”强调通过学问之道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孟子认为,君子应当“立于本”并“志于道”,内德充盈而又不断为学进德,从而养成完善的君子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萍 《历史学习》2004,(10):17-1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代,民本思想就已经出现。《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把人民与社稷联系在一起。到春秋末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发展了三代以来的民本思想,提出仁政、德治的政治哲学体系,要求统治者应爱民、养民、利民、富民,他在《论语·为政》中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曾引用孔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名言,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君、大臣要施仁政于民,要…  相似文献   

16.
谭虎 《家庭教育》2014,(5):46-46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倡导与奉行的处世之道和人生格言,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与瑰宝。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强调人应该宽恕待人,提倡“恕”,认为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骆笑梅 《时代教育》2007,(6Z):80-80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是以德育人的关键。新时期的教师应全面理解传统文化,正确传承优秀传统,继承孔子“以德承德,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论语·述而第七》提到“子不语怪,力,乱,神”,历来人们都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为孔子不提怪异神鬼之事,其实在孔子理性化和历史化神鬼之事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儒家礼乐思想.本文以孔子对“夔一足”的解说为例,通过先秦散文的记载去分析孔子如何以儒家传统的礼乐思想理性化“夔一足”这一则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要把“孔子及其《论语》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儒家学说”?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既要从分析“儒”字的原始意义入手,又要看一看孔子及其《论语》思想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駉》篇实为颂马诗的背景,“思无邪”本义当理解为“祝愿骏马繁多”。而孔子之意则是“思想纯正”,既指《诗经》作者感发惩创、劝善惩恶的创作意图,也指其对读者道德层面的感发与引导作用,体现了孔门解《诗》断章取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春秋“赋《诗》断章”之风与儒家重现实功用、重伦理教化理念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