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洪武时期府州县学设置及其特点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洪武时期,全国府州县学的普及率达90%以上,是前代所未曾有过的。本文从《明一统志》、《明实录》等文献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制成精确的“洪武府州县学设置统计表”,并对府州县学设置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明代自洪武后期至成化年间,内官渐涉朝政。弘治一朝,怀恩、蒋琮等内官直接间接地干预朝政,但对政局的危害相对较弱。从弘治朝看明代内官干政,皇帝纵容及内外相制统治术的运用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4.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5.
关于云南有史可考的第一所书院 ,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明弘治元年 (公元 1 4 88年 )腾冲县的秀峰书院 ;另一说是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 (公元 1 4 98年 ) ,大理府浪穹知县蔡肖杰在县城北 (今洱源县 )建立的龙华书院。之后 ,弘治十二年 (公元 1 4 99年 )御史谢明宣在大理府城西南建苍山书院。从此以后 ,云南各府州的书院相继陆续设立 ,到清末停办 ,共经 450余年 ,在云南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明洪武十五年 (公元 1 382年 )二月 ,明朝廷在昆明设置云南指挥使和云南布政司 ,前者是云南省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后者则是全省最高行政机…  相似文献   

6.
明成化八年河南漕粮按照依赋定漕兼顾运输难易的原则分派于除南阳、汝宁二府外的各府州县。后由于运输艰难,洽代把距离卫辉水次四百里以外州县的漕粮改派在了仪封、考城及河北三府。这一措施避难就易值得肯定。由于浮收严重和粮价上涨,北部州县漕粮负担大大增加,尽管如此,由于河南漕粮总数有限,所以漕粮负担仍在粮户承受力之内。  相似文献   

7.
热河文庙为中国三大皇家孔庙之一,与北京孔庙、山东曲阜孔庙齐名。乾隆皇帝为发展承德府的教育,亲自下旨修建了热河文庙。它不仅是当时大清陪都祭祀孔子之处,还是承德府及所属州县的"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代辽东建置屡经变革。洪武初年沿袭元代旧制,设府、州、县,未几即陆续罢府县,而改置卫所,且时有州县与卫所并行。至洪武来年,尽革府州县,以辽东都司及其所辖卫所统治辽东。永乐七年,又别设自在、安乐二州,以安置内迁的女真等少数民族。综明一代,辽东建置基本以辽东都司及其所辖二十五卫、另自在、安乐二州为常制。而辽东都司又总归山东布政使司统辖。其建置基本定型于洪武年间,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置辽东卫,为明在辽东置卫之始。同年七月,建定辽都卫,统辽东诸卫军马,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司。至是,辽东都司作为辽东的最高军事  相似文献   

9.
明代都匀府建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至明朝灭亡(1644)共存在了150年时间。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明代贵州南部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且可以深入把握明代中央王朝治理地方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乾隆兖州府志》为基本史料,通过整理和统计职官志中记载的训导、教谕、学正、儒学教授和四氏学教授的基本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充州府清代顺治至乾隆间的师资情况作出了初步的展现。统计结果显示:兖州府的师资在各州县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各职位的身份以各类贡生为主,进士和举人主要担任教谕和儒学教授;师资的籍贯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内的济南府、青州府和东昌府等地;任职年限主要在10年以内;府内的师资在州县间可以迁移,可以继续考取更高的功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状态,采用空间一致性指数与空间自相关对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地域关联性在县域与市域两个尺度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数量大于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数量,且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河南东部、南部地区,而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中西部的郑州、洛阳、许昌及周边区域.市域中周口市、驻马店市人口经济一致性偏离程度最大,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差,且较其他地区变化大.各县域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自相关系数逐年增加,显著的“高—高”与“低—低”的一致性关联模式在区域分布较广,分别位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呈“带”状与“团状”分布.而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相互作用为“高—低”与“低—高”模式的数量最少,且变化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元明之际,凤阳府政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濠州、濠州府、临淮府、中立府到凤阳府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幅员也从吴元年(1367年)的2州4县增长到洪武七年(1374年)的12州24县,此时的凤阳府的辖区几乎涵盖当今整个皖北地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军事、经济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和军事因素又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河南位于华夏腹地,是洪洞移民的重点省份之一。析其主要原因是明王朝为巩固统治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平衡河南等中原地区与山西的人口不均,在经济上解决生计困难的需要。洪洞迁民对于加快河南社会经济恢复的进程,风化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引发迁民后裔寻根念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和作用。当然,明初移民中的强制性、安置中的盲目性以及对迁民的歧视等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用人均GDP指标测度了毕节地区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探讨了毕节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变化过程,研究证明毕节地区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都呈不断扩大趋势;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综合评价了毕节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金沙为第一层次,属经济水平最高地区,纳雍、毕节为第二层次,经济水平次之,黔西和织金为第三层次,为经济水平较低地区,大方、威宁、赫章、织金为第四层次,属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结合《2010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选取8个指标作为毕节地区各县区的主要农业经济发展指标,通过运用spss13.0软件对各县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此为基础将毕节地区8个县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由强到弱的3个经济梯度,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各县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指出了各县区在毕节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农业资源系统的角度对德州市所辖各县市区农业资源状况脆弱程度进行了评价,利用农业资源劳动力承载指数与农业资源的区域匹配模型对农业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量化比较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在现状资源、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区域差异,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河南省的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了近70%,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河南省来说,关键就在于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强省必须强县,所以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在河南省的经济总量中,县域经济占了全省GDP近70%,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河南全省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强省必须强县,所以河南省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各县应因地而宜,根据自身优势狠抓特色经济,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此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洪武时期,太祖朱元璋立足现实,坚持民本意识,恪守致用精神,针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用意鲜明的救荒措施,如灾前备荒、临灾救荒和灾后赈灾等。笔者仅以河南布政司作为考察中心,透视其救荒措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但因其大多在洪武时期转化为具体"荒政",并成为终明一代之"祖训",因而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甚而对当前的荒政建设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原崛起,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深入研究河南在中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河南省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期为加快河南发展,发挥好河南在中部长远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