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2.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3.
《新闻爱好者》1989年第12期在题为《“羡鱼”与“网”》一文中,有“报刊杂志”之说。其实“报刊杂志”之说系病语。因为“报刊”即指“报纸杂志”,  相似文献   

4.
我看《工人日报》2000年7月1日第四版,有首题为《镰刀斧头的辉煌》的诗,该诗中将“锤头”误为“斧头”。于是,我即写一意见寄给《新闻三昧》。不几天,该刊编辑即打长途电话给我说:“你的意见正确,表示谢谢!欢迎多提意见,帮助办好《工人日报》……”随后在当年第9期刊出我的意见,题为《是“锤头”而非“斧头”》。《新闻三昧》上辟有一栏目名为《三昧书屋》。我认为“三昧书屋”应为“三味书屋”才正确。因为“三  相似文献   

5.
2002年第8期《中国记者》杂志上,储瑞耕先生的题为《“咬文嚼字”值得关注》一文中,例举到被《咬文嚼字》“放炮”、“射箭”的“当今文坛上比较有知名度的作家”,就有王蒙、刘心武、贾平凹等8人之多。储先生把这种情况比作“猴子也有掉下树的时候”。这个比喻恰当而生动。  相似文献   

6.
一家报纸在一篇题为《要“算”才能“了”》的文章中写道:“因此,应该提倡积极的、名符其实的‘算了’……”;一份漫画报纸在题为《佳句分析》一文中用了“竞竞业业”;一张晚报在题为《杨振宁关于做学问的三点建议》一文中说:“……第三点建议是,不要怕不按步就班的学习方法……”;一本电影杂志在一篇题为《让女豪杰们收鞭下马吧!》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文史知识》2002年第8期第91页刊登了一篇题为《用错“家书”》的文章。该文开头云:“吴小如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北大时曾得亲炙受业的机会,成为他的入室弟子。”笔者以  相似文献   

8.
《读者》2000年第9期摘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原载《中华英才》2000年第3期)的长文,该文有一小标题为:“6位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 我们知道,华裔科学家中,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等6位均曾荣获诺贝尔奖。那么,荣获××奖能否说成“问鼎”××奖呢?  相似文献   

9.
1998年第六期《新闻记者》刊出贾亦凡、顾向东先生撰写的《“羊城疑案”谁与评说?———陆俊、大连万达诉〈羊城晚报〉社侵权始末》(以下简称《贾文》)后,由于对《贾文》中讲解“客观报道”的一段话有不同看法,我便写了一篇题为《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程文》)的拙文,投向《新闻界》。1998年第五期《新闻界》刊出了此文。1999年第二期《新闻记者》以《也谈“客观报道”———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为题,转载了《新闻界》发表的《程文》,并以此为由头,开展了关…  相似文献   

10.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应景新闻与常规报道》(1998年第十一期《新闻三昧》),对“应景”一词,人们常常认为不过是“遵命”或“应付一下”之作而已。而应景之作又是必登之作,往往看的人不多。但是,我  相似文献   

11.
再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兼与潘连根同志切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浙江档案》1997年第12期发表了我的一篇题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探疑》的文章(以下简称"探疑"),其目的如文中所说,"供有志于深入研究这一篇课题的同志们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内蒙古党委《实践》杂志社副总编辑巴图仓来信: 近期看到第23期(总235期)上的“港澳台之窗”栏目中登有一则消息,标题是《席慕容写<大雁之歌>》。文中引用席慕容的话,几处提到“蒙古”二字,而且消息一开始也提到了“蒙古”二字。我理解全文中提到的  相似文献   

13.
来信选登     
《视听界》1992,(3)
主编你好: 今年我订了一份《视听界》杂志。当我读完第一期第26页上的《评论增加新闻节目的“份量”》一文后,感到很失望,文中仅仅错别字就有6处之多。令人  相似文献   

14.
读者岑桐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9期题为《好事可先透明一下》中指出:7月9日《新民晚报》头版报道王文娟和张骏祥主动纳税的情况,但未交代他们到底纳税多少。岑桐感叹此事“怪哉”,而我认为“怪哉”也许不怪。因为这里有几种情况需要予以考虑: 一、王文娟和张骏祥主动纳税,但纳税数目也许  相似文献   

15.
“泠”与“冷”两字可能由于字形相似,故往往有人认为彼此是一码事。因此,时下有些报纸上的文章常常把“西泠”写为“西冷”。例如,《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4版,在题为《开国大印是何人刻制?》一文中写道:“……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又如,江苏《扬子晚报》1999年12月15日 B19版,在题为《金陵八旬翁家藏三件宝》一文中写道:“……石老早年从学西冷印社社长……”。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其实,上述二例中的“西冷”系“西泠”之误,  相似文献   

16.
《新闻知识》今年第7期,在《通讯员要有“编辑意识”》一文中写道:“……象猜谜一样……”;在《“明日黄花”绽新蕾》一文中写道:“……象田流这样的高手……”;在《人间都有真情在》一文中写道:“……象妈妈一样给小宝宝‘喂’牛奶……”。在同期其他五篇文章中也有此种用法。应当指出,以上列举的“象”都用错了,应该用“像”才正确。“像”简化为“象”曾经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  相似文献   

17.
补正     
在我刊2020年第4期发表的赵雪芹、莫长镭、李天娥、罗行的《人文学者的数字人文接受意愿影响因素——以历史学者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图4“外界干预式参与的动机和感知变化”,源自《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年第4期发表的董舞艺、梁兴堃的《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动机的二元结构及行为路径》一文中的图3“外界干预式参与的动机和感知变化”。特此补正。  相似文献   

18.
贵刊《新闻知识》第七期刊登了凌大同志的短文:《“参与”勿误用》。文中作者对“参与”一词在一些报刊上经常出现的误用情况,列举了几例,并予以纠正,虽说纠而正之,但我以为尚有纠正不妥之处。文中,凌大同志把“预”的含义解释为“预防”,我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组词,而不是“预”这个字的本意。据商务印书馆1950年出版的《新华词典》第1030页,“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在题为《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动摇》一文中说:「……这位科长亲自用笔在我复写的稿子上改了一个字……」。在题为《在「深」「新」二字上作文章》一文中写道:「……他亲自目睹和听说到千百个感人事例……」。以上二例中的「亲自」一词均应删去,因系蛇足之笔。  相似文献   

20.
翻了翻案头上的报刊,发现一些文摘存在一些知识上的错误。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作者,更主要的是有些编辑对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中国文献知识知之甚少。下面略举一二。甘肃出版的《读者文摘》1982年8期第42页,张成新摘自《新村》,署名秋力,题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当时,寿邸县的宏农杨元琰,有一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