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幸  华薇娜 《现代情报》2015,35(3):129-135,146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国际极地机器人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文献按照各年文献量、文献类型、研究机构、研究地域分布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同时介绍一些被引次数较高的高影响力文献。通过分析得到结论:极地机器人研究已经得到科学家学者的关注;美国研究机构是国际极地机器人研究的主要机构;南极是机器人应用与进行科学探测活动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科技》2005,(10):13-13
2005年10月8日,俄罗斯宇航局宣布,俄罗斯当天为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克里塞特”科研卫星在空中解体后坠八北极海域。携带欧洲卫星的俄“轰鸣”号运载火箭于莫斯科时间8日19时02分(北京时间23时02分)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两小时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与卫星的联系。欧洲航天局“克里塞特”科研卫星的主要用途是,通过收集极地冰盖的数据,帮助科学家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动向。  相似文献   

3.
退居二线?     
《科技新时代》2010,(1):55-55
2月下旬,欧洲航天局将再次发射一枚设计用来对海冰和冰川进行有史以来最精确观测的卫星。2005年,运载火箭分离失败让第一颗CryoSat卫星坠入了北冰洋。据欧洲航天局任务科学部门的负责人马克·德林克沃特介绍,投入2.07亿美元重新建造的CryoSat-2将在9月之前发回探测数据。  相似文献   

4.
由科技部支持的国家863计划"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点项目9月28日通过验收。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一号"任务至此才算圆满完成,该卫星获取的数据足够让科学家研究10年。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  相似文献   

5.
南北两极是地球系统的冷源,其气候与环境随着全球变暖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发展极地环境探测技术是理解极地环境快速变化机制和参与极地国际治理的关键支撑。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近40年,极地环境探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探讨了面向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极地环境探测应重点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与装备。  相似文献   

6.
主讲标题:《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专家精彩语录:我们甚至还提供给澳门、香港、台湾的大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不管谁做出成果来,都是中国人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前,"嫦娥一号"的科学数据已经在网上公开发布,提供给全世界的科学家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颗名为"张衡一号"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地发射至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也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3天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就收到了该卫星发回的数据。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奇闻妙趣     
《科学生活》2009,(1):30-31
火星存在生命新证据:火山活着冰川在运动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根据"火星快车"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火星上存在着大量的冰和活火山,这些都是生命  相似文献   

9.
金星快车     
《中国青年科技》2005,(11):6-11
北京时间2005年11月9日11时33分,欧洲宇航局“金星快车”探测器发射升空,这是欧洲发射的首个金星探测器。按计划,“金星快车”探测器大约在发射150多天后进入金星极地轨道,然后对金星进行为期500天的探测。其主要任务是探测金星的神秘气候,这是近十年来人类探测器首次探访金星。  相似文献   

10.
刘振兴院士提出探测范围更广更深入的“空间风暴探测计划”我国科学家酝酿大规模“空间风暴探测计划”为揭开“空间风暴”之谜,继“双星计划”之后,我国科学家正酝酿一个更大规模的探测行动——“空间风暴探测计划”。2003年12月27日,正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行发射前紧张准备的“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院士介绍说,“双星计划”之后,他将提出探测范围更广更深入的“空间风暴探测计划”。该计划将对包括地球的电离层、热层.磁层以及太阳风展开全面探测,试图揭开“空间风暴”之谜。2003年4月,刘振兴院士前往法国参加国际空间合作探测计划“国际与日共存”第一次工作会  相似文献   

11.
南极冰下湖、极区中高层大气以及快速减少的北极海冰是极地科学的三个前沿领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14家单位,围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专项目标,组织开展了"极地环境观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1400300),突破极区大气钠层全昼夜温度与风场激光雷达探测、南极冰下湖无污染自动钻进返回及湖水采样以及海-冰-气相互作用长期无人值守观测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适合极区极端环境与条件的极区大气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南极冰下湖无污染钻进采样与观测系统、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等三项关键探测技术系统(图1),大幅提升了我国极地极端环境观测/探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和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了关键技术与装备,为我国在极区大气、南极冰盖/冰下湖、北极海冰/海洋以及全球变化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科学突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开发人工智能(AI)软件,用于对智能无人机进行导航。这类潜艇般的无人机可搜索"木卫2"上的海洋,探索微生物生命的存在。该AI技术将为无人机提供支持,从而使其能根据在周边水环境中探测到的内容绘制路线,寻找微生物生命存在的迹象。科学家们希望这一举措可以找到"木卫2"冰下海洋中的生命群落。2016年9月,NASA的哈勃望远镜发现了从"木卫2"地表喷出的巨大羽流,高达201千米。自此,专家们一直努力研  相似文献   

13.
外形奇特的GOCE卫星将绘制精度空前的地球重力场图,它的探测数据将帮助科学家找到地震和火山爆发时间、海平面高度变化、洋流循环详情等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勇气"号"机遇"号登陆火星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分别在火星登陆。截至2004年底,"勇气"号已在火星表面行驶4公里,详细探测了11个火星表面目标,向地球发回了3.1万多张照片;而"机遇"号也走了近2公里,  相似文献   

15.
科技信息     
阿尔法磁谱仪探测暗物质取得阶段性突破中国科学家贡献突出中国科技网讯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立功了。美国媒体2月20日报道,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丁肇中透露,AMS首批数据的分析报告将在几周内发表。根据普遍预期,该成果将有助于理解暗物质  相似文献   

16.
<正>射电望远镜被誉为观测宇宙深空的"天眼"。与传统的天文望远镜不同,它是利用接收宇宙中发射出来的电磁波信号来探测宇宙天体的,其优点是探测距离远,灵敏度高,特别是随着其接收信号的反射镜面的口径增大,探测的距离和灵敏度将大幅提高。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苑》2018,(11):3-3
11月12日,前往南极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航行在澳大利亚东边的太平洋海域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文涛宣布,此次科考期间将在南极中山站安装激光雷达,填补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探测的空白。他表示,本次科考队越冬考察期间,将在中山站进行激光雷达的业务化观测,获取第一手的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温度和风场的观测数据,填补我国极地中高层中性大气观测空白。  相似文献   

18.
下一代机器人太空探测器甚至比一枚硬币还要小——而且其成本的减少也会和体积一样明显。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梅森·派克构想出了一种全新的太空探测方法——让数以千计的微型太空船悬浮在不同的星球周围,对这些星球进行探测,而它们所需的动力完全由地球的磁场提供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先进概念研究局给派克提供了75万美元的资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苑》2014,(3):26
<正>3月1日消息,英国科学家邀请25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在研究中,科学家对志愿者额叶皮层进行扫描,同时对比猴子的大脑皮层扫描图。结果发现,猴子的这一区域由11个部分构成,而人类的该区域则由12个部分组成。这项研究的组织者马修·拉什沃思说道:"我们找到了人脑特有的那个区域。"这一被称为"侧额叶极"的大脑补充区域,能够帮助人们分辨好  相似文献   

20.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航天局即将发射名为Goce的欧洲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这颗卫星可对地球重力场每一分钟的变化进行三维测量。科学家将利用它收集的数据,更好地了解海洋的运动情况,设计地球高地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