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限制,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是理解近体诗格律的关键。其中对“对”和“粘”的理解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对”,指平声字和仄声字相反。诗的一联,如视上句为出句,则下句可称对句。出句第二字如为仄声,则对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出句第二字如为平声,则对句第二字就必须是仄声。“粘”,指平声字接平声字,仄声字接仄声字。近  相似文献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转折句,第二分句对第一分句是个急转。“千古”是古而又古;或说是久远的时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千古兴亡多少事”,词义相同。从本句看,似以第一说为简为宜,意思是“江山千古(如是)”,只是由于词的格律要求本句是仄仄平  相似文献   

3.
宜宾市施一新同志来信指出,《四川教育》第五期《对偶·对仗·对联》一文中,引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句,误将“白”这个仄声(入声)字注为“平”声,要求更正。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读音问题,而是步及怎样学习和教学旧体诗的问题,故特简复如下。对旧体诗,不能太拘泥于它的格律,而脱离当  相似文献   

4.
那天上高鼎的诗《村居》一课,孩子们一边朗诵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一边想像着迷人的春色。诗的后两行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问:“儿童早早放学归来后做什么呢?”我以为学生会自然接出下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谁料,大部分同学竟然“搞笑”答道:“忙趁饭前做作业!”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侧”,就是不平。平声和仄声是对立的。按声调性质(即发音的高低升降),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上声是升的,去声是降的,入声特别短促);因此,四声被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近体诗要求平仄交错。就是在两个诗句中,在本句中平仄是交错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金沙水拍云崖暖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渡桥横铁索寒  相似文献   

6.
一次 ,我教《村居》 ,采用的是“以读代讲 ,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 ,这是意料之中的 ,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 ,也不足为怪 ,草啊 ,莺啊 ,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 ,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 ,问其为什么 ,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诱导他联系旧知 ,于是便有了下面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段 :师 :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 :(异口同声)《咏柳》。师 :(不失时机地)是啊 ,《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7.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8.
<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吟诵着朗朗的古诗,一幅悠闲自得的山水田园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当古诗照进现实,一位位“归来早”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被迫锁住了梦想。本应“肩挑草长莺飞,明月清风”的少年们,却挑起家庭的重担。鲁迅先生那句“救救孩子”在今天得到真正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在春光明媚的二月,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放学以后,趁着柔和的春风,忙着放风筝的场面。诗人前两句写景。二月,正是芳草生长,黄莺飞翔的季节,低垂的杨柳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好象被春天蒙蒙的烟雾陶醉了。诗人抓住春天的特征,通过芳草、黄莺、杨柳、春烟等景物,勾画出了迷人的融融春景。“长”(zhǎng),表示芳草的生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中说:“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北京,如今街头巷尾、天安门广场等地,每年春季都可见到放风筝的人们。放风筝是极富情趣和养生意义的雅事。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旧诗中,古体诗只要押韵,句数多少和平仄声是否协调,有其较大的随意性。近体诗,绝诗四句,律诗八句,当然要押韵,还要一韵到底。律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还得讲对仗。至于平仄声,更是形成近体诗的重要因素,有其严格的又有辩证性的格律要求。对于这个声律问题,有人认为,只要套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理解或吟咏,就大致不差了。其实不然。诗家禁忌的有:孤平、孤仄、连三平、连三仄。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六年,闻一多在《晨报诗镐》上发表了《诗的格律》,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这三种“美”作了努力的探求,被人们称为“格律诗派”。不过,如果认为闻一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格律性强,这是不全面的、不确切的。闻一多留下的诗集有《红烛》和《死水》,《红烛》的一百多首诗符合闻一  相似文献   

13.
革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诗人和孩子们的心目中,春天是美好的,迷人的。在古典诗词中,描写春天的名篇佳作很多,《村居》便是其中的一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诗的开头以寥寥数笔渲染出了江南春天所特有的明媚景色:二月天气,野草茂盛,黄莺乱飞,长长的杨柳枝条下垂着,仿佛在抚摩着堤岸;郊野雾气袅袅,使得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初中《语文》附录的《雨过山村》一诗中“妇姑相唤浴蚕去” 一句的两条注释:“浴蚕,一般在农历二月”;“妇姑:婆媳”作了辨析、纠正,多方论证了此诗中的“浴蚕” 时间应是农历五月,“妇姑”应是姑嫂.  相似文献   

15.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教师必须让“告诉”走开!认知——思考中获得案例:《村居》(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生:老师,“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中的“长”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呢?(其他学…  相似文献   

17.
课堂实录:课前与学生一起聊乡村生活,并展示了几幅乡村生活图片。师:同学们,咱们刚才聊到了乡村生活这个话题,有一首古诗是反映乡村孩子们放风筝的,还记得吗?生:是《村居》。师:正确!你起个头跟大家一起背。生:草长莺飞二月天。师:来,拍子打起来,预备齐。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这首诗的题目叫《村居》,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词,它的题目叫《清平乐·村  相似文献   

18.
(标题新颖,富有冲击力,发人深思,引人入胜。从文中看:“杜甫夫人的发髻”暗含着作者对张先生“引错”乃至“新解”的批驳,而“胡思乱想”一词则揭示了一些“轻薄为文”的“现代文人”的实质。)张贤亮在他的新作《青春期》中引了杜甫《月夜》中的一句诗:“香雾云鬓湿。”杜诗原为“香雾云鬟湿”。张先生把鬟写成鬓。鬓指鬓角。一般地说,古代已婚妇女在脑后盘一个发髻,未婚女子在鬓角梳两个发髻。杜妻是多子女的中年妇女,不可能在头上梳两个犄角。况且鬟为平声,鬓为仄声,后者不合律。(先摆出张先生引错的诗句,然后从文化常识和诗的格律两个角度加以辩驳,指出杜诗原为“香雾云鬟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20.
决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经到达山的顶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哈马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牵引着我的目光,孩童的笑声在春风中传得很远。突然想起一句老话,“胜利不会走向我们。我们只能一步步走向胜利。”火热的六月在前方问道,你准备好了吗?我高声回答:“六月,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