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钓淤泥底 到鱼塘域野外垂钓,常常遇上钓点是淤泥底,竿抛下后钩会被淤泥浸没。显然,鱼看不到解也就无法咬钩。遇到这种情况,可将铅坠从钩上移到构下,采取底坠垂钓。即在拴钩的渔线下端再留出1~2厘米线,在一厘米处安装铅坠,用底坠垂钓。坠沉在水下,钩却露在水中,鱼不咬钩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此外,尚可安装双立钩或双卧钩铅坠,效果也颇佳。 巧避小杂鱼 钓点遇上小杂鱼,尤其是小麦穗鱼,咬购十分疯狂,入水的饵一会儿便被蚕食干净,着实令垂钓者头痛。为了避免小杂鱼闹钩打搅,以下几点不妨一试:改蚯蚓饵为面食饵,或钩柄穿…  相似文献   

2.
严悟 《中国钓鱼》2018,(12):40-40
一、调虎离山在江河湖库等自然水域垂钓,如出现小杂鱼闹钩,我们可在垂钓时在窝点外抛撒一些麦麸、米糠等漂浮饵,引诱小杂鱼到旁边的窝里,从而避免小杂鱼闹钩。二、诱饵少加香料,多用素饵诱饵越香对小杂鱼的诱惑力越大。悬坠钓在使用腥饵时遭遇小杂鱼闹钩,不妨将钓饵换成素饵,或者是将香饵更换成无香无腥的饵料。  相似文献   

3.
孙成波 《钓鱼》2006,(20):42-42
钓鱼人好选好钓位.择好钓点.撒下饵料,却引来了一阵小鱼,不是把浮标追得像跳舞一样,就是不待钩饵沉底。半空中就被“劫”走了。虽然钓友搅尽脑汁,想尽办法.采取换标、加坠和增加饵的硬度和体积等办法.但浮标仍出现很多假信号。有时明知水下有鱼,豆大的鱼星围着窝子泛.就是下竿就是小杂鱼。我在钓鱼中独辟蹊径采用了窝外钓法.又称钓、诱分离法,对付小杂鱼闹钩效果很好.钓滑鱼也有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史为林 《钓鱼》2008,(9):22-23
近几年,笔者所在地的钓友中盛行一种蘸饵钓饵,别的商品钓饵常见钓友在媒体上介绍,广告宣传也多,唯独蘸饵鲜有钓友把使用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发表在媒体上交流,恰恰这种蘸饵在应对狡猾的鲤鱼和闹钩的小杂鱼上有其独特的效果。如今野鱼越来越难钓,小杂鱼闹钩厉害,少量的野生鲤鱼和鲫鱼被钓得猾而又猾,  相似文献   

5.
挑战小杂鱼     
疯钓翁  姜丹图 《垂钓》2012,(11):42-43
野钓最常见的一个麻烦,就是遭遇小杂鱼“搅局”。你这边钩饵入水,大鱼未至,小鱼先到。诱大鱼易,驱小鱼难。众多钓友常常被小杂鱼闹得哭笑不得。这些像游击队一样采用“麻雀战术”的小杂鱼战队,忽聚忽散,来无影、去无踪,啃光了你钩上的饵,你又拿它没有办法。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对抗小杂鱼的技巧,愿与天下钓友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6.
一、中上层小杂鱼干扰,表现是撞渔线、拖浮漂,使欲钓的鱼难以就饵。排除的方法:在外出垂钓之前,在家备一些质轻可浮于水面的粉剂饵食(麦麸、米糠等)或假饵(草屑、碎泡沫塑料等)。临池垂钓时,如小杂鱼闹得凶,可于窝点的下风口撒上两把事先备好的粉剂饵或假饵,便可将小杂鱼引开去。如事先无准备,可用岸边的泥沙代替,亦奏效。 二、将钩上的荤饵更换成素饵,  相似文献   

7.
侯凤明 《钓鱼》2004,(8):17-17
笔者常去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钓鱼,常因小鱼闹钩感到困惑、头痛。时间久了,自然就多了些体会和认识,如何避免杂鱼闹钩,笔者认为,避开小杂鱼的食性与习性用饵的方法较为有效,其次是在具体的作法上。  相似文献   

8.
钓友都有体会.小杂鱼闹窝最令人心烦:换面饵、大饵、硬饵、大浮重坠等.效果有时并不理想,但我地钓者用嫩苘籽饵,效果非常好。当你打窝后小杂鱼闹得正欢时,改挂此饵,小杂鱼就不吃了.钓上来的全是大鲫鱼。  相似文献   

9.
垂钓者最烦恼的事就是小杂鱼闹钩,不等钩饵落入水底鱼饵早被小杂鱼抢夺一空。偶而钓上来一条小鱼不等提竿到岸,就空中落水逃之夭夭。 1994年秋,我从鱼塘中用细孔抄网散下鱼饵捞得百  相似文献   

10.
钓鱼人好选好钓位,择好钓点,撒下饵料,却引来了一阵小鱼,不是把浮标追得像跳舞一样,就是不待钩饵沉底。半空中就被“劫”走了。虽然钓友搅尽脑汁,想尽办法,采取换标、加坠和增加饵的硬度和体积等办法,但浮标仍出现很多假信号。有时明知水下有鱼,豆大的鱼星围着窝子泛,就是下竿就是小杂鱼。我在钓鱼中独辟蹊径采用了窝外钓法,又称钓、诱分离法,对付小杂鱼闹钩效果很好,钓滑鱼也有效,现介绍如下:水底平坦最佳钓点如何选择钓点,是第一关。用拉砣方法试好要钓的水域下三到四米间的地形,无突高突低,或凹凸起伏不大的水域作为钓点比较合适。这种选…  相似文献   

11.
刘定龙 《钓鱼》2009,(1):22-23
大多数传统钓法是粗线大钩主抓“死口”,鱼把钩饵咬实了才提竿。钩子大,小鱼难吃进;钓线粗,吸食力量不足会挡口吃不进,能吃进的一般都不会小;浮漂粗大,细微的信号无动于衷,上了就是大的……再加上包食的保护,粘的钓饵或个儿大的虫饵,在针对野外自然水域的小杂鱼时,能有效滤除干扰、专钓大鱼。  相似文献   

12.
郁文生 《钓鱼》2008,(17):38-39
小杂鱼频频闹钩截饵,即使再有耐性的钓手若频频提竿却是空钩,其钓兴也会茫然无存。那么,到底有没有杜绝此类现象发生的办法呢?现依据笔者多年垂钓实践,将应对小杂鱼几种招数写出来与钓友切磋技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胡浩滨 《钓鱼》2005,(23):21-21
我有十多年的钓龄,工作之余,无论春夏秋冬,钓鱼成为我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喜欢使用台钓在湖泊水库钓鱼。自然水域水广鱼稀,小杂鱼多,特别是夏秋季节,经常遭遇小杂鱼闹钩,钩饵入水后,浮标乱点或上下“跳舞”,提竿即空,令钓者十分头痛。如何完全避开小杂鱼的干扰,至今尚无根本的解决办法,只能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小杂鱼带来的麻烦。我在钓鱼实践中对如何对付小杂鱼进行了一些探索并撰文,愿与广大钓友交流商榷。  相似文献   

14.
任志新 《钓鱼》2005,(17):30-30
设定调目是悬坠钓鱼的第一步,然后再按鱼,情调整钓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钓组中的钩饵在水下有一个合适的状态,以方便鱼就饵和产生正确的鱼讯。不管是双饵还是单饵或者是空钩及无钩调漂,钓者正式钓鱼时是把调目与钓目相比较而作出水下的钩饵大致是处于什么状态的判断。当鱼漂有动作而不中鱼时,钓者会调整水线长度即钓目,也有不动插漂座位置而调整铅片大小即调整调目。初学者往往采用前者,功力深厚者却多采用后者,甚至同时更换鱼漂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笋子  张铨 《钓鱼》2006,(17):14-14
双调目调钓法(见《钓鱼》2006年2期),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显露其优点和缺点。曾经介绍过的使用“有钩饵调目”和“无钩饵调目”两种调目。主要优点是钓目、子线钩饵状态、钓组灵钝状态相关性很强.钓目能够比较精确反映水下子线、钩饵状态。换句话说.看到钓目就能够知道水下子线、钩饵状态。这对于精确调钓和理论探讨。很有好处;主要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要把双子线、双钩饵挂上、取下。不符合平常的操作习惯。平常保存线组时。子线和主线、连接环是连接好了的。  相似文献   

16.
活饵钓鲇     
杨天举 《垂钓》2002,2(7):42-43
水蛭挂钩有三法:1.单钩挂尾部(宽端)吸盘处,露出钩尖倒刺。2.单钩挂颈部(尖端),亦露钩尖倒刺。3.双钩分别挂吸盘、颈部。挂好后,钩饵入水即可垂钓。此时水蛭首尾摇摆不已,身体蠕动,诱鲇很快,且抗小杂鱼闹钩,还可以长时间不用换饵。水蛭为钓鲇首选佳饵。  相似文献   

17.
侯凤明 《钓鱼》2005,(15):39-39
一、夜钓的优点 1可有效地避免小鱼的闹钧。渔谚说:“盛夏烦闹钧。”很多水域小杂鱼较多,钧饵八水,杂鱼便将钧饵掠去,特别是水库,湖泊等自然水域,杂鱼多如牛毛,尤其是用抛竿串钧上蚯蚓为饵时,餐条、麦穗、鱼旁鱼皮等鱼会发疯一般地掠饵。改为夜钓就可以解决小杂鱼的闹钓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孙久胜 《中国钓鱼》2001,(11):11-11
各位钓友都知道,台钓不太适应在风浪较大的野塘(水库)中垂钓(常见浮漂随风移动),而且野塘水下环境复杂(常有树根、杂草),造成一钩中鱼,一钩挂底。野塘水下地形多变,常遇凹凸不平,使得台钓浮漂忽高忽低,难以定位,有时水线较长,台钓双钩落底又慢,造成中途小杂鱼抢食钩饵。若用传统钓法又失去了一定的灵敏度,以上现象是众多钓友都遇到过的麻烦。  相似文献   

19.
任志新 《钓鱼》2004,(4):15-15
把标准悬坠钓组的长子线钩换成虫饵钩,并在这根子线上系上一小坠,两钩相距5~7厘米,小坠距钩同样3~5厘米就成为一钩装粉饵、~钩装蚯蚓的新钓组。这个结构与《风催标移的信号把握》(详见《钓鱼周刊》百期精选79页)一文接近,只不过该文是全用粉饵,所以双钩距离小。本文一钩用虫饵,为保证鱼儿安心吃食,小坠离钩3~5厘米,所以双钩距离拉大了。  相似文献   

20.
邹卫平 《钓鱼》2006,(14):37-37
商城钓友因为多为野钓.搓饵与拉饵用得较少,最普遍用的是包饵。原因是野钓环境中,水面积大,鱼的密度小,守钓为诱鱼中的一个明显特点。以高频率的扬竿来养窝的方法。在野钓的环境下可能多数是无意义的.甚至适得其反——容易招引杂鱼。同时也容易惊扰大鱼。因此。每一钩入水.保持“钩上有饵”与“钩在饵中”这两种状态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有时真的需要鱼不咬饵,我不动钩。另一方面,野钓的对象鱼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可大可小,有鲫有草。饵的大小与状态也要尽量以一当十。大小兼顾。这对于专为池钓设计的商品鱼饵的使用.带来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