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探究标准化对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出口的影响,以京津冀企业为例,构建包含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企业出口利润、企业影响力在内的评价指标框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化有利于增加企业出口利润,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影响力;同时,国际标准发布累积量对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正向影响高于国家标准存量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企业应重视标准化作用的建议,以期推动更好地共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2.
论文基于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我国2011—2017年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基于风险容忍的视角分析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短期来看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长期来看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在进一步分析该影响的动态演变过程后,研究发现,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边际动态影响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在控制行业因素和企业个体固定效应的影响后,结论保持不变。最后,论文基于风险容忍的视角,将东道国和企业因素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了东道国风险容忍度,伊斯兰宗教文化更加偏好金融风险规避,其风险容忍度较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产生显著差异;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风险容忍度,更有利于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本文不仅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还拓展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如何以经济合作促进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3-2017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从东道国特征视角研究了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多种逆向创新溢出渠道促进中国企业创新,其中外围技术剥离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大,研发成本分摊渠道次之,研发成果反馈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东道国特征对企业逆向创新溢出渠道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特征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进一步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东道国特征对企业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和模仿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本文还发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但影响程度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壮  郑鹏  王洁洁  赵月光 《资源科学》2022,44(11):2356-2372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出境客源市场,出境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动态影响并剖析其作用机制,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理论分析,本文系统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关系,使用2001—2019年117个国家的国际面板和文本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影响,并结合中介效应、文本挖掘与分析、三重差分法、调节效应模型探索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前往参与国的中国出境旅游流,这种影响表现出参与当年的及时效应、较晚参与的红利缩减,且参与国出境市场潜力更大的特点。②“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参与国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前往参与国的商务、文化及相关旅游活动,存在“因商而游”和“寻文而至”的影响路径。不同贸易和文化实力情境下,由于小规模贸易的经济理性和文化交流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两种机制分别呈现出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差异性特征。③“因商而游”和“寻文而至”间存在良性互动,有着交互促进的正向影响。本文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研合作质量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出基于国际科研合作的知识影响力评价方法,并挖掘影响国家知识影响力的因素。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于科研合作的知识流动网络节点特征演化,选择知识中心性、知识中介性和知识全局性评价各国知识影响力,并从国家特征和多维临近两个角度挖掘知识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知识影响力大幅领先,为其他国家知识产出和知识流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经济水平、科研实力、开放程度及平均社会距离影响知识影响力,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与国家知识影响力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杨波  李波 《科研管理》2021,42(1):47-56
本文将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2009—2017年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汤姆森全球并购和国泰安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建立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企业专利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不同省份企业的创新升级,而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成熟型企业相对于新兴型和瓶颈型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升级的效果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提升市场竞争力度、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缓解融资约束程度和推进价值链攀升四个机制,促进了企业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7.
刘哲堃 《预测》2023,(4):43-50
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契约环境、区域贸易协定水平深度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与之间的内在机理,利用2002—2020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内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出口的HS6位码产品层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深度能够显著地促进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良好的契约环境可以强化这一正向作用。扩展性分析还发现,区域贸易协定深度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正向影响以及契约环境在该关系中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中低收入水平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更加明显;“WTO+”条款内容深度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而“WTO-X”条款内容深度是否不利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未得到实证支持。本文不仅扩展了区域贸易合作和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研究,也为我国在未来全球不确定性环境下深化合作的区位选择上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朱兢  肖婧文  付晓蓉 《科研管理》2022,43(5):121-130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高水平外循环的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倡议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合理化国际分工方面与高水平外循环相辅相成,并能够从总体数量与研发质量两个维度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化解一段时间以来本土企业“量与质不可兼得”的创新困境;第二,高水平外循环帮助企业对抗来自高技术中间品供给端与国际市场需求端的双重挤压,通过外部市场迁移、创新要素集成、生存风险规避三大机制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本文建议,政府应引领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畅通型国家中寻找新的市场机遇,通过更高水平的外循环来赋能本土企业,同时,要构筑研发资金与研发人员的“蓄水池”,疏通要素流动渠道的堵点,驱动创新要素内向集成,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技术距离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2003-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33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基于分布滞后面板数据模型,探索了技术距离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技术距离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呈现正向关系;从技术领域分类回归角度,我国具有相对优势技术领域(A类、B类、F类、H类)的技术距离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呈现负向关系,我国具有相对劣势技术领域(C类、D类、G类)的技术距离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呈现正向关系,而我国不具有相对优劣势领域(E类)的技术距离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胡必亮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0):1417-1431
基于对江苏、浙江、广东3省10市的实地调查,文章系统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重点打造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通道、大力发展中欧班列、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教育、文化交流等。文章也指出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重点。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客观地反映了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发展前景乐观可期;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构建我国与共建国家开放发展大通道、完善国际融资机制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对于沿线国家区域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速度增长加快,同时在沿线国家申请专利数量也呈现相同趋势,说明金融合作提升了“一带一路”区域创新水平。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出发,梳理影响区域创新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重点从金融体系、FDI和OFDI三方面研究其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之后对“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现状进行综述,从投融资合作、金融服务合作、信用合作、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对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现状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立足于“一带一路”国家视角,探讨金融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提出了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框架,以及新的研究方向,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金融合作与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农业战略格局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遍布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农业大国。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维护"一带一路"区域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一带一路"农业空间格局、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农业双边贸易情况和主要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战略,包括:实施"土地进口"战略;以海外"高科技绿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桥头堡,示范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农业国际合作发展联盟"全面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等。最后提出了创新农业合作模式,建设示范、保障性重点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1-2014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并购数据,利用PSM方法研究了跨国并购对母公司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提升了其研发水平;相比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资本要素和研发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跨国并购对其研发创新的影响更明显;相比较于东部地区,由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且多以要素密集型为主,跨国并购对中西部地区跨国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较弱。此外,在考虑目标企业所在国家(地区)的地理分布和创新能力因素时发现,跨国并购对母公司研发创新的提升效用随着目标企业所在国家创新能力的减弱而下降。最后,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合作是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此研究基于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从定量数据分析的角度全面揭示"一带一路"区域和沿线国家的整体科研产出态势、国际合作特征、"一带一路"合作格局以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研产出规模差异较大,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水平差异较大,自主研究论文占比较高,并且大多数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强度较低;中国处于"一带一路"国际科研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5.
杨忠敏  杨小辉  王玉 《科研管理》2019,40(5):193-202
外向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在发展中国家从高速增长到迅速下滑,中国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应对外部严峻的经济形势。目前已有研究涉及知识产权制度距离与外向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很少,本文研究了知识产权制度距离在发展中国家对OFDI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只有向知识产权制度距离相近且为负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时,知识产权制度距离才会起到吸引作用;而向知识产权制度距离为正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及发达国家投资时,知识产权制度距离都会对发展中国家外向对外直接投资起到阻碍作用。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在不同地区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投资两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丝路”建设将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技术、标准、规则和数字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在“数字丝路”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不足,数字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且推广困难。构建包括设施、技术、机制、能力等方面的“数字丝路”创新生态系统,对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数字丝路”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科技创新推动“数字丝路”建设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格局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交通运输是塑造经济空间格局以及主导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力量。构建"一带一路"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是沿线各国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更是必须重点突破的优先战略任务。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及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发展格局,发现"一带一路"中部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代化快速交通发展滞后,交通运输业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进而提出了我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即率先加强同中亚国家间的道路连接,强化"海上丝绸之路"点轴建设。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即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合作平台、发挥民航运输的先锋作用、将高铁建设作为突破口、打通国际物流通道、建立国际物流体系、成立国际物流协会、确立国际物流标准、构建国际物流信息网络。文章以国际的视野、科学的分析助力国家的顶层战略,所得结论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战略咨询。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