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也在日益取得新的成就。客观世界的变化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理论也需要新的变革。主体性教育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新趋势。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1.主体性的含义及特征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认识活动中 ,主体是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 ,即人 ;客体是指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即客观世界。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的人在各种认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征。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 ,有四个…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人才创造性活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现代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的德育.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培养、发展主体的创造性是现代德育应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必须弄清的概念 :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是人的主体性产生、觉醒、成熟、弘扬的历史。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其重要的课题。主体 ,从认识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 :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 ,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主体与人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的同一。[1] 一般认为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属于认识领域 ,即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梅亚萍 《江苏教育》2023,(21):22-24
“主体性德育视角”集中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的道德主体为根本。在大思政背景下,我们应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注重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作用,服务其全面自由发展。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的路径包括:推动育人理念从灌输向自主成长转变;推动育人环境从单纯学校教育向广阔社会生活转变;推动育人方式从单向线性向双向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5.
略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 ,也是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因此 ,主体性德育的确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德育观念变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及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分析了主体性德育的具体要求 ;并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 ,从主体性德育内容组织、氛围营造、主体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自我管理与教育的加强以及多样性德育中介的创设等方面 ,探讨主体性德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人才创造性活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现代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的德育。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培养、发展主体的创造性是现代德育应追求的目标。学生所具有的创造性既是优良的精神品质(心理品质)、劳动品质、学习品质,也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当下,人们论及创造性活动多指“知识的创造”或“技术的创新”。然而,21世纪,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不断变化,原有的某些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有可能过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出一些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现代德育是以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为基础,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中心,进而促进社会的现代化的德育。现代德育必然要反映现代社会中人自身德性发展的要求,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培养创造性素养纳入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要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或培养道德主体的创造性为己任。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对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六种,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德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人生观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关系的交往实践,人生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主体间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正走向主体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倡导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审美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主体性,主要是指培养和发展审美自觉、审美创造以及审美超越等审美主体性素质,这既是主体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也是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不但呼唤主体性,更希望建立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主体性。讲主体性无非就是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笔者围绕创新与现代人的契合点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阐述,即:从创新的定位与要求;从何为现代人?从现代实践格局引起人的反思,从解构反思的问题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主体的属性,因而对主体性的认识取决于对主体的认识。哲学上的主体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它包括实体、主要构成部分、逻辑意义上的主词和人等。前三种主体含义既可以用于人,又可以用于物。而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则是专指人,这种人也不是前三种主体意义上的人,因为主体教育不是为了发挥人的实体性,或使人成为某一整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与逻辑上的主词也没有关系。在主体教育中,作为主体的人只能有一种含义,即实践者、认识者和创造者,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实践、被认识、被创造的客体。主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无主体就无客体,反之亦然。有学者认为;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德育最根本的个体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适应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德育中突显其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功能,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品德能力,帮助受教育者确立起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起不仅是适应而且能够超越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是21世纪新人最根本的特征。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它表现为主体对外部世界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积极主动的掌握。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对于个体发展来说,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步壮大成熟的过程。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并以儿童的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对于个体发展来说,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步壮大成熟的过程。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并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带动其身心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  相似文献   

13.
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客体、主体性教育是针对客体教育而言的,它主张在教育活动中将受教育者看成能动的、独立的主体,要求承认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培育其主体能力。一、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时代意义1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现代社会人必备的独立性、主体性。应该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有迎接生活挑战的勇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友善地对待别人。2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他们应该懂得,虽然我们离不开对物质的依赖,但不能做财富、金钱的奴隶。…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旨归在于个体及社会道德需要的满足,即学校德育价值的实现。现代学校德育价值是作为德育价值客体的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及其所内蕴的德育功能满足德育价值主体内在道德需要的一种属性。现代学校德育价值具有主体性与为我性、客观性与多维性、直接性与间接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等基本特征。现代学校德育价值实现的有效策略在于:现代学校德育目标设计要具有合理性;现代学校德育内容选编要具有现实性;现代学校德育过程运行要具有科学性;现代学校德育途径组织要具有整合性;现代学校德育方法选用要具有适切性;现代学校德育主体自身要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简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 要理解主体性教育,必须理解主体、主体性与教育的关系。 何谓主体?马克思认为,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心理科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越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该怎样去做。而主体性不强,也称自我意识不成熟,他们往往被动、机械地适应环境。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主体性鲜明的人,这正是教育应承担的培养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竞争性、开放性、风险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主体性。高校德育为了培养未来生活的主体,必须把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基本任务。培育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是认清大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德育中的对象性表现,关键是增强他们的自教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这个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以“灌输”方法为主的德育模式,坚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丰富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实践,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育人目标。一、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含义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培养人成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以人的需要为…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有主体性的人需要主体性教育来培养。因此,弘扬、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对人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在德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单向的、被教育、被塑造”的客体。这主要表现在:   ——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方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认同,…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主体性精神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对传统德育的反思随着人们对传统德育的重新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中 ,必须重视和加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南京师大班华教授认为 ,现代德育的精髓是“主体———发展性”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它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促进其个体道德的发展及道德人格的提升为宗旨 ,并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作用和地位。这个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 ,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种现代德育思想其基本特征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个体的需要、个…  相似文献   

20.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主体性教育与教育的主体性之间是不同的,即目的不同;作用对象不同;表现关系不同。原始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下主体性涵义也不同,当前我国主体性教育应该是培养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