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驳论,就是驳斥错误、片面或有害的观点。有些同学写驳论文也知道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但是往往说不了几句话,议论深入不下去。关键原因在于不能击中要害,不能准确地深刻地揭示对方的荒谬之处。因为反面观点是以“非理”来支撑的,所谓“非理”就是不合常理或不合情理,即不合真理。驳论不破“非理”便失之肤浅,就不能达到反驳的目的。先看下面一篇驳论:  相似文献   

2.
“文无定法”并不等于文无章法。但很多学生在作文时不注意或不明了文体特点,写出来的作文非记叙非议论非说明,成了“四不像”,严重影响了表达效果。议论文中不能很好地处理理”与“例”之间的关系,则是其中表现极为明显的一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在表明观点之后,不  相似文献   

3.
驳论文是反驳对方观点的议论文。驳论文可以分为四个写作步骤:树——辨——驳——结。"树"就是摆出敌论,树靶子";辨"就是辨析敌论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漏洞";驳"就是展开议论,驳斥敌论,驳中有立,立中有驳;"结"就是做出结论。驳论文不同于立论文。立论文是证明某个观点正确,而驳论文是关注某个观点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因此它背后蕴藏的思维模式是质疑思维、逆向思维和理性思维。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  相似文献   

4.
谈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小学的学校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为割裂“管”与“理”的关系,或重“管”轻“理”,甚至以“管”代“理”,或重“理”轻“管”,只“理”不“管”。例如:有的校长习惯用个人意志取代集体智慧;也有的校长认为学校只要死板地执行条条框框的规定。师生们循规蹈矩就是成功;也有的校长认为学校只要一团和气,各不相争就是成功。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其后果要么就是“一言堂”严重,官僚作风盛行,广大师生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要么就是纪律…  相似文献   

5.
一、知识导引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指就某种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进而提出正确的观点,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驳论文的目标是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建立自己的新观点。写驳论文可以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条渠道人手。驳论点即直接指出论点的谬误,如针对“流行的都是时髦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水滴 《教师博览》2008,(5):23-2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你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7.
“明理”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环节。“理”是教材的思想内容,即要向学生宣传的“观点”和“道理”。“明”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对教师讲授的观点和道理,收到“明了、懂得、理解” 的效果。教师运用巧妙的、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实事例,论证一个个观点、道理,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逐渐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点、道德知识。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8.
议论文可分为两大类,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就是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用例子、数据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类文章主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始。所谓驳论文就是指作者先提出一个前人的或他人的观点,或者大家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然后再用例子、数据、后来某人或某些人的观点等对这个观点进行反驳,在反驳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两类议论文在高考阅读理解中都经常出现,其中,驳论文学生更难把握。  相似文献   

9.
袁枚曰:“书非借不能读也。”我说:“书非借亦能读也。”不能读者,并非真正爱读书者。而且,自己的书读起来,更有妙趣。自己的书,可以读,可以批,可以置于床头几案之上。兴趣来了,一杯浓茶或几粒花生米,闲卧在床上或沙发上,信手拿起,偶有所得,即批注其上,不管其理是否深刻,前人是否发现,一律不须在意。可以随心所欲地涂上自己的观点,可以对著者的评判怀疑。眼发酸了,就撂到一边,闭上眼养养神悦悦怀;或嘬口茶,尝几粒花生米,其乐也融融。别人的书,就大不一样了,批不得,涂不得,改不  相似文献   

10.
“述经”和“叙理”是刘勰论体观的两个重要方面。“述经”不能离开“叙理”单独存在;“叙理”立论须依据包括“述经”在内的各种学说。另外,观点新颖、论证周密的论文能够得到刘勰的高度评价。嵇康《声无哀乐论》不依傍儒家学说立论,说理缜密,富有创见性,因此颇受刘勰好评。  相似文献   

11.
批驳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点,这是单刀直入法,即以自己正确的论点直接驳斥敌论的论点,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比如《“旁观者”未必清》一文,标题就是针对敌论“旁观者清”的逆命题。文章首先指出在四化建设中,人人都应是“当局者”,而不应是“旁观者”,当了“旁观者”,就忘记了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  相似文献   

12.
阅读驳论文,除了参照阅读立论文的方法外,还有几点需要指出: 1.驳论文一般都在开头摆出敌论。要分清敌论论点和敌论论据。 2.作者的正面观点(即中心论点)是和敌论论点针锋相对的。有的驳论文在亮出敌论点后就随即提出正面观点,如《俭以养德》,有的驳论文非但开头不提,甚至全文都未用一个完整的句子加以表述,如《“友邦惊诧”论》,这就需要自行归纳。 3.反驳的方法,从反驳对象看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从表达方法看有归谬法、反证法、矛盾法等。要能在阅读中辨明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概说辩论稿是考场作文命题的一种类型。辩论稿的命题,一般是针对同一事物,提出两个相对立的判断(观点),如1991年高考统考作文题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可写成辩论稿或议论文)。辩论稿是持某一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既要观点鲜明,不能骑墙,又要注意论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人解释“伦理”,是指人们的道德原理。《荀子·臣道篇》说:“伦以为理”。“伦”释“类”或“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朋友的关系等等。每种关系就是一伦,每一伦的行为准则称作“常”或“理”;所谓“常”、“理”就是正常的不可改变的道理。研究“伦理”或“伦常”问题,就是研究人们相互关系及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简单地说是道德科学。  相似文献   

15.
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并争论不休。然而应当指出,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对比阐释的,特别是对西方“马克思学”的“对立”和“反对”说作辨驳的却是较少的。为了对这些观点进行辨驳,也为了揭示马克思晚年探索的价值取向,深化对跨越问题的认识,本文就此作了一定的剖析和论证。指出马克思1881年的“支点”说和恩格斯1892年的“幻梦”说的确存有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在不同年代、不同条件下由许多具体原因所致的,并不能得出“对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议论文成败的关键在于作者对观点的阐述和证明;不能证明,或证明不力,观点就会倒伏。正确地阐述和证明观点,除了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以外,主要就看作者的语言功力了。议论文对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是“极强的针对性”,或者说是“鲜明的指向性”。具体来讲,就是作者叙述事实和分析论证的言语,必须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观点”,不枝不蔓,稍有偏离,即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驳问”?怎样“驳问”?“驳问”在教学中有何作用?我们拟从唐彪的一节话谈起,说几点基本认识。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 学生复讲书时,全要先生驳问,层层辩驳,如剥物相似,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书理始见透彻,不可略见大意,即谓已是也。虽然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是在前两个单元学习立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驳论的文章。阅读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了解驳论文的一般特点,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将对方驳倒的;同时,多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语句的语气,掌握一些加强驳论效果的方法。作文教学目标:尝试用驳论点或驳论据或驳论证的方法写小驳论文。  相似文献   

19.
《沧浪诗话》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严羽把“书”与“别材”,“理”与“别趣”分别对立起来,从而把“书”和“理”排斥于诗的“别材”、“别趣”之外;但同时,他又强调了读书穷理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对读书穷理怎样影响诗歌创作和为什么说不读书穷理,则不能达到诗歌极致的问题,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鉴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关系到对宋诗的评价,也  相似文献   

20.
议论文都是干巴巴地说理的吗?不,优秀的议论文总是寓情、趣于说理之中的。一篇议论文,总是要表现出作者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热爱什么,憎恶什么,非常明确。这就必须包含着感情。不过议论文里的感情,常常不是一种明显的激情,而是含蓄在“议论”、“叙述”或“描写”之中的深厚的感情。“叙述”、“描写”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说理服务的,因此,议论文表“情”的特点是,寓情于理,情理结合。表情的方式是,把深厚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也就是通过富有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